第1章 鍥子(1 / 2)

十一月的深冬,寒風凜冽,天地一片蕭索。

這是平陽府蒲州邊緣的一個無名墳場,麵朝黃河,背靠東華山。

酉時時分,遠處噠噠噠的馬蹄聲打破了墳場的寂靜。片刻,一個被虯髯蓋住了大半麵容的人牽馬走進墳場,來人身穿鴛鴦戰襖,頭戴紅笠帽,一眼便知是個軍士。

.

來人名叫葉七,是雁北大同衛所下的一名尖哨。

.

葉七在一墳頭前站定,掏出香燭,慢慢燃起,伏身跪拜幾次後在墳前徐徐坐下,從背包掏出一把竹簫,緩緩吹起。

墳塚裏麵是葉七軍中袍澤,是他在軍中義結金蘭的兄長,當年陣前替他攔擋致命一槍而亡,葉七依其遺願送其歸鄉,將他葬在這片無名墳場。

這位袍澤家人在荒年盡殤,遇有軍中閑暇,葉七皆會從雁北弛至平陽的這片墳場,上幾柱香,再奏上幾隻這位袍澤昔日愛聽的簫曲。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裏孤墳,無處話淒涼。”

簫曲是東波先生的“江城子“,東波先生悼念亡妻,虯髯軍士悼念袍澤,不一樣的哀思,一樣的黯然。

一曲奏罷,葉七靜坐不動,低頭傾耳,似乎在等待什麼。

.

良久之後,墳場東邊一間茅草小屋有琴聲悠然響起。

琴聲叮咚幾個音節之後,葉七豎簫在口,簫聲慢慢和入琴聲。

琴簫相和間,一副與時下萬物蕭索絕然不同的畫麵徐徐展開:秋高氣爽,長空遼闊,黃昏將至,煙波浩淼的湖邊,風靜沙平,雲程萬裏。

琴簫相和的是一曲唐人陳立昂的“雁落平沙”,琴聲悠揚婉轉,簫聲縹緲隱約,似有雁群北來,盤旋顧盼,雁鳴回蕩,倏隱倏顯,若往若來。

若有人在旁聆聽,定會以為琴簫合奏演練過許多遍,方有如此默契和諧。

實際上,葉七是第一次和奏此曲。

.

三年之前,葉七葬下袍澤一旬不到,墳場東邊起了新墳,多了那間茅草小屋。

守孝人在墳邊搭屋守孝在這年頭非常常見,葉七初時對小屋視而不見,自顧自的上香拜祭。

葉七開始留意那間小屋,是因為一首曲子,一首他從未聽過卻讓他感懷至深的曲子。

曲子是一首思親曲,明顯是茅屋主人為墳中人而奏。

曲子的開始,琴聲緩慢低沉,似乎是一個人在喃喃低語,輕聲的訴說無盡的思念;一番傾訴過後,曲子變得歡快明亮,琴音流動,展開一副承歡膝下其樂融融的記憶;猛然間,琴聲變得急促,每一個音節直撥人心,生離死別的呼喚,陰陽相隔的哭喊,驟然襲來,令人忍不住潸然淚下;最後,琴聲漸漸低沉,愈來愈輕,愈來愈淡,直到寂寂無聲,隻留下一縷牽腸掛肚魂牽夢繞的哀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