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在孩子教育上的焦慮,也是因為父母對於孩子的成長、教育以及人生沒有完整的長期規劃,有的隻是被動的見招拆招,隻想解決當下最直接和最迫切的問題。
育兒就是育己,是自我救贖
我與廣大父母麵對麵地交流、微博交流,以及我參加的各種講座、電視節目以及廣播節目,激發了我很多奇怪的設想。舉例來說,父母當中,最習以為常的一種說法就是育兒就是育己,甚至是自我救贖。在我看來這一觀點有些奇怪,因為從未有人可以在即將被淹沒的時候實現自我救助,這時需要有外界的幹預。對於溺水之人,即使拋給他一個救生圈,也需要有人能指引著他安全遊往岸邊,“指引者”是必需的。同樣,溺水的人也救不了另外一個溺水的人,隻有真正會遊泳、會施救的人才有那個能力。
如果說為人父母這一過程是一個運動項目,那麼跟其他運動項目一樣,它同樣不僅需要理論,更需要實際訓練。就像我不可能通過讀書學會遊泳,即使我可以通過分析其他專業選手,就“如何遊泳”做一個精彩絕倫的演講或是展示,或是寫一本令人信服的書。然而,除非我身體力行,否則我永遠都無法體驗在水下,我要如何呼吸才能不使水灌到鼻子和肺裏。同理,我雖然非常清楚自己給予孩子的應該是完全無條件的愛,但除非我曾經得到過這樣的愛,否則我無法給予他人。對於那些我從未經曆過、從未獲得過的,我也沒有能力給予他人。再加上平衡各項教育需求的複雜性——各項需求似乎永遠是兩極對立的,所以“為人父母”絕對是任重而道遠。我們需要平衡自由與責任、愛與管教、創造力與掌握基本知識、熱情與毅力之間的關係。而在這一過程中,我們往往很容易走到一個極端,簡單地將其他人稱為不負責任的父母,這恰恰才是過於簡單化和危險的。很多孩子就是被極端的教育方法帶大的。父母們需要的,不是更多的理論家,而是更多本身就是過來人的教練與導師,來裝備和提高父母在家庭教育這條路上的分辨能力與實踐能力。
有些教育理論者或是專家總是教條主義地對父母說,一定要給予孩子無條件的愛和接納,而一旦他們的學生反過頭問,為什麼這些理論有時不起作用時,他們不是幫助可憐的父母找到可能出錯的地方,或是教給他們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正確地運用那些原則,而是強勢地指責困惑無助的父母不是好父母,沒有正確地運用他們那些“萬能理論”。這樣一來就似乎在暗示,其他人就是更好的父母。最終,求助者隻好莫名其妙地離開,不但沒有得到幫助,甚至受到了指責,回家以後隻能繼續壓抑自己的情緒與困惑,勸勉自己“更耐心一點兒”,直到有一天實在壓抑不了了,然後爆發,收拾後果,繼續壓抑……自始至終沒有得到能夠處理內心根本問題的幫助。
今天的家長最需要什麼
當下家長們最迫切需要的不是更多的理論,也不是更多的個案研究,而是切實幫助他們了解養育、教給他們如何做好準備的指導。新生代的年輕父母們掉在理論的海洋中,一邊苦苦掙紮,一邊困惑地向其他同樣困惑的父母尋求“秘方”。他們沒法指望能從父輩手中學些什麼,因為那些舊的方式與他們從專家那裏學習到的理論有著最直接的對立衝突。作為父母我們真正需要的是有著清醒頭腦的教練,由已經成功上岸的父母引導我們渡過難關,如此才能為下一代服務。我們需要的不是那些零敲碎打的分階段的專家谘詢,而是既能從長期計劃出發,又能解決日常生活中各種實際問題的智者。
因此,我希望我的這本書它的角度和視野能夠比較廣,橫向包括國內、國外的教育,縱向包括育兒過程的不同階段。這些收獲建立在我跟先生常年在社區裏為年輕群體做輔導和為母校MIT做招生麵試工作的經驗之上,也受益於我們養育三個兒子的實踐,尤其是已經讀MIT的大兒子。因為是理工科出身,我比較喜歡理智地分析,係統化地了解與客觀地比較,而不過度依賴感覺、朋友的建議或者過去的傳統來行動。在這本書中,我增加了“出國留學”部分,為那些想出國留學的青少年補充了跨度很大的背景,強調了父母必須提前考慮所有教育途徑的優劣然後再選擇。我特意不去討論與分析一些發展得還不成熟、“另類”的、尚未被國內主流社會廣泛接受的教育體係。(通過某些非主流教育體係獲得的學分不被中國的院校或是雇主所認同,這些少數人的選擇在中國因為還缺乏可信度高的監督和認證,沒有獲得與國外相同教育體係的待遇,使得從這些體係畢業的學生若想出國留學,其選擇會被局限在少數院校,而難以從歐美主流大學中選擇。)這些“非主流教育體係”尚缺乏明確的發展路線,不能實現與主流社會有效的接軌。
希望通過本書,讀者朋友們能得到五大收獲
在這本書中,我重組了4Q這一章的內容。根據每個方麵的特征,我擴展了理論方麵的內容,以及如何在家庭教育中培養孩子在學校教育中所欠缺的那一方麵。最後一章則包括了如何準備為人父母這一曆程、如何發現和診斷自身的問題和缺陷、如何處理原生家庭帶給我們的問題等內容,然後用一種健康的、不被以往負麵經曆與創傷影響的方式撫養子女。我希望我的讀者們能夠有以下收獲:
1.父母如果選擇西式教育,讓孩子直接出國上大學,繞過高考的約束,可以通過本書看到出國留學要麵臨什麼樣的挑戰,而不是盲目地放飛年幼的孩子,覺得讓他們自由發展就能成長得很好。現在很多西方輸入國內的早教理念被父母們全盤接受,卻發生了嚴重的文化接軌問題,因為這些“個性化”“讓孩子自由”的育兒理念是建立在一個寬鬆和民主的社會環境和教育體係的基礎上,跟國內的應試教育體係水土不服(對於經過國內嚴厲管教、在批評教育下長大的父母,他們很容易從一個極端跑到另外一個極端,即完全不願意給孩子任何約束或批評)。不是所有父母都有足夠的能力讓孩子長大以後不必就業,因此,對於大部分家庭來說,最後還是需要解決孩子的就業與生活問題,至少能夠讓其心理健全,並能養活自己。在經濟下滑的歐美國家,中國公民還是要麵臨競爭非常激烈的就業環境,而回國就業也會麵臨同樣的教育認證的挑戰。自由長大的西方孩子不一定會比國內長大的孩子少一些迷茫或更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麼。孩子們還是需要父母的管教和引導,父母不能因為害怕失去他們的愛就對他們百依百順。國內的家庭教育常常會過度女性化和感性化,缺乏男性化的理智與分析。因此,父親們需要用他們的理智、分析能力與冒險傾向來平衡母親們豐富的情感與嗬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