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每個孩子都有秘密花園
《屋頂上的童年時光》是一部意大利影片,講述了青少年成長過程中所麵臨的種種問題。這部電影反映了真實細膩的青少年情感,寂寞、無助、憂鬱、孤獨和迷茫都展現在其中。
托米與暴躁的攝影師父親,以及活潑開朗的姐姐住在一起,雖然英俊的父親對子女倍加寵愛,卻總是很固執地按照自己的意願教他們做事,甚至用粗暴的方法來表達對他們的愛意。
托米11歲,讀小學六年級,臉上少有笑容,顯得頗為憂鬱和孤單,這種憂鬱和孤單與他的年齡極不相稱。
托米不善於與人交往。和夥伴們在一起時,他也隻負責傾聽,很少發表自己的意見。麵對異性,托米更是顯得害羞內向。對於托米而言,隻有在屋頂上,才會自由自在,無拘無束。他喜歡一個人偷偷跑上屋頂。對他來說,屋頂就是他的秘密花園。
有一天,父親告訴托米要到親戚家,托米趁著姐姐和父親坐在車裏時,悄悄提著剛買的火腿爬上屋頂。掀開屋頂煙囪上的磚塊,從裏麵翻出來一個望遠鏡和一個彈弓。他趴在屋頂,用彈弓瞄準對麵曬被子的大媽,被打到之後,對門的大媽四處張望。而托米則躲在層層堆起的瓦片後麵捂著嘴偷笑,然後通過望遠鏡觀察大媽的表情。從這小小的惡作劇可以看出,托米也會做一些孩子氣的舉動,他希望被人關注,渴望得到快樂。也隻有在屋頂上,托米才會肆無忌憚地表現自己孩子氣的一麵。
在屋頂上,托米會做一些高難度的動作。一天,剛搬來一個新鄰居,鄰居家有一個小男孩和托米差不多大,他們很快就成了好朋友。托米帶著這個小男孩爬上屋頂,分享自己的秘密。小男孩走到屋簷邊緣,往下看了一眼,立即嚇得退到托米身邊,對托米說:“你這個瘋子,如果我爸媽知道你帶我來這裏,就不會再讓我們見麵了。”托米笑著說道:“才不到四萬米,隻要你不說,他們是不會知道的。”托米把這個專屬於他的“秘密花園”分享給了自己最好的朋友。
每個孩子都會有一個“秘密花園”,這個“秘密花園”被孩子們埋藏在某條成長的道路旁,他們會在那裏埋下屬於自己的寶藏,在那裏,他將度過無法言說的美妙時光。
每個孩子的秘密花園都是為自己提供情感發泄的空間。他們需要在這個空間裏表現真實的自我,獲得新奇的體驗。他們能夠在這個秘密花園中獲得創造激情的寧靜,就如影片中的托米,他需要去在屋頂做危險的動作,這種刺激的感覺在平常是得不到的。他會用望遠鏡偷窺別人的一舉一動,然後拿彈弓做惡作劇。隻有在這個秘密花園,托米才能表現得更加真實,做一些平常不敢做不能做的事情,讓自己壓抑已久的情感爆發出來,接近那個親切熟悉的自我。
孩子有了屬於自己的秘密花園,這就意味著他有屬於自己的獨立思考空間。雖然獨立思考的意識剛剛形成,還存在模糊、無知、片麵的情況,但足以讓孩子們興奮不已。他們會在秘密空間中學會安靜的思考,產生一些新奇的想法,傾訴自己的苦惱,在那裏,他們有自己的秘密物品和秘密發現。這些秘密對孩子具有特別的意義,在秘密的陪伴下,他們漸漸長大。
因為是秘密,所以他們會盡量保密,不願與大人分享,可是如果有非常要好的同齡夥伴兒,他們也會考慮與對方分享。家長不要因為孩子有秘密而苦惱,沒有秘密的孩子是長不大的。每個孩子在成長的道路上都會有自己的秘密花園,有屬於自己的小秘密,家長要給孩子留有一定的隱私權,不要主觀地認為孩子的秘密一定是一些壞事情。
有一家報紙曾經報道,他們調查了全國很多一線和二線城市的家庭,發現有將近百分之三十的中小學生的隱私遭到侵犯。這些隱私包括孩子的日記和與朋友來往的信件,甚至是手機裏的信息,父母都偷偷查看過。有些家長被抓個現形,還覺得自己沒錯,對著孩子大吼大叫:“我們是你爸爸媽媽,看看這些有什麼?你說,給你發信息的是誰?”可以說,家長和老師都希望孩子是透明的,一眼就能看穿,沒有任何秘密。孩子是無法容忍父母侵犯自己的隱私的。有教育專家認為:父母應當給孩子獨立的隱私空間,讓孩子有自己的秘密樂園。
孩子擁有自己的秘密是走向獨立的表現。家長不應強迫孩子說出自己不願說的秘密,也不該偷看孩子的日記或者信件,孩子有屬於自己的隱私權。
家長要知道,每個孩子的內心深處都會隱藏某些秘密,這些秘密有些是他們自己感興趣的事情,不想被大人發現,這是很正常的現象。
作為家長,當發現孩子有屬於自己的秘密時,不要當眾揭穿,也不要深入詢問,孩子往往不願意與大人分享這些秘密。家長可以明確地告訴孩子,遇到難題可以自己嚐試去解決,也可以自己選擇合適的方式去發泄,去傾訴。但如果遇到重大事情而且自己解決不了時,應該告訴父母,父母會永遠站在他的身邊支持他。父母應當尊重孩子的小秘密,並小心嗬護孩子的秘密。
2.孩子的內心最需要什麼
在影片開頭,托米就道出了他的心聲。
父親催促托米趕緊起床上學,托米穿好衣服問父親:“爸爸,你考慮好了嗎?”父親疑惑地問:“什麼?”托米用堅定的眼光看著父親說:“足球學校。”父親停止熨衣服,用生氣的口吻問托米:“你是認真的?你要放棄遊泳去踢足球?足球是笨蛋玩的。笨蛋都愛足球,你也想那樣?遊泳是高貴運動,完全不一樣,你會成為全國自由式金牌得主。”父親邊說邊比劃動作,想改變托米的想法。托米依舊不為所動地說道:“我也很會踢足球,而且遊泳池要走一裏遠”。父親已經不耐煩了,讓托米不要做白日夢了,乖乖去上學。托米下樓時恰巧碰到鄰居掃地出來,鄰居也對托米說:“大家都在抱怨你和你的足球。”
從這一段可以看出,沒有人支持托米的想法,托米想要踢球的需求得不到滿足。父親對托米踢球的行為完全不讚同,雖然他沒有用暴力去改變托米的想法,但是那種主觀的說教還是讓托米不容反駁。
托米生長在一個不完整的家庭裏,母親為了自己的欲望反反複複離家出走。有一天,母親又是痛哭流涕地回到家裏,祈求得到丈夫和孩子們的原諒。這是一個不稱職的母親。從父親的話語中我們得知,當她遇到有錢人時,就會轉身離開,毫不猶豫,沒有一絲牽掛。孩子們已經習以為常了。
對於母親的歸來,托米的姐姐表現得非常開心,因為她時刻思念自己的母親,而托米就顯得非常淡定,見怪不怪。父親依舊暴躁地要趕走自己的妻子,但最後一刻還是原諒了妻子。
父親認為孩子們已經長大了,可以發表自己對母親的看法,然後民主表決是否讓母親留在家裏。托米的姐姐立即表示讚成,而托米考慮了許久,才點了點頭。後來父親找托米談話,托米隻是淡淡地說:“她遲早還是要走的。”托米的臉上呈現出眷戀的表情,毋庸置疑,托米是渴望得到母親的關懷與疼愛的。可是他理解母親,容忍母親一次又一次的離開。
許多家長在遇到孩子叛逆、不聽話時,總是搖頭歎氣,指責孩子所有的不是;當自己的觀點被孩子輕而易舉地駁回時,更是惱羞成怒,覺得孩子非常不爭氣;打著“為你好”“對你有幫助”的旗幟對孩子說教,告訴孩子自己的一片苦心,孩子順從自己就是體諒自己,孩子背道而行就是忤逆自己,就是不知好歹。家長在批評教育孩子的時候,是否真正設身處地為孩子考慮過,他的內心到底需要什麼?
就拿影片中的托米來說,他的願望是踢足球,但是父親認為足球是笨蛋玩的,自己的孩子要學高貴運動。這隻是家長自己的主觀想法。當孩子的需求得不到家長的認同時,就會出現叛逆、不順從、不聽話。家長要知道孩子的內心需要什麼,給予理解和支持,才能讓孩子更好地成長。
托米不喜歡與人主動交往,總是獨自看別人玩耍,麵對異性更是說不出話來,根源就在於缺乏母愛。母親回來後,看到托米靦腆內向的樣子,想要走進兒子的內心世界,讓兒子開朗起來。
有一天正在上課時,托米的母親來到了教室,想要提前帶走兒子。母親的到來讓托米倍感驚喜,母親能來看望自己他非常開心。在別人羨慕的目光中,托米被母親帶走了。托米問母親要去哪?母親告訴他要去一個神秘的地方。在遊樂園裏,托米與母親開心地玩了一天。此後托米的心情變得開朗許多,總能在他的臉上看到笑容。
家長想要知道孩子內心的需求,就要了解孩子的心聲。也許有些家長會抱怨,很難打開孩子的心門,讓孩子對自己說出心裏話。家長可以從孩子的行為表現來觀察孩子的心理需求是否得到滿足。在處理這個問題上,家長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