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父母的眼裏沒有天生的笨孩子
影片《阿甘正傳》是一部根據同名小說改編的美國電影。
阿甘於二戰結束後不久出生在美國南方亞拉巴馬州的一個閉塞的小鎮,他先天弱智,智商隻有75,而正常人的智商是80以上。
阿甘有一個性格堅強的母親,他的母親有一棟很古老的房子,是祖上留下來的,裏麵有很多空房間,而阿甘的母親就是靠出租房子來換取生活費用。
阿甘的母親想讓他的兒子和正常人一樣生活,當別人問阿甘:“你是傻瓜嗎?”阿甘總是回答:“我媽媽說,做傻事的人才是傻瓜。”
影片中有一個片段深深地感動了我,讓我體會到可憐天下父母心。
阿甘因為天生發育缺陷,需要帶上腳撐,可能因為不太習慣,有一次腳撐卡在了下水道處,阿甘的母親彎下腰,幫他一點一點把腳拿出來,這時坐在路邊好奇的人們投來鄙夷的目光。當母親把阿甘的腳拿出來時,對那些人說:“你們在看什麼,從來沒有看過小孩子帶腳撐的嗎?”
然後母親開始教育阿甘:“不要管其他人說他們比你強,弗雷斯(阿甘的全名是弗雷斯·甘),如果上帝要讓人人都一樣的話,他會給每人一雙腳撐。記住我說的話,你和其他任何人一樣,聽清楚了沒有,你和其他人是一樣的,你並沒有什麼不一樣。”當阿甘聽到母親這樣說的時候,他的內心獨白是——媽媽總能讓我明白他的意思。
阿甘的母親希望他能受到更好的教育,所以送阿甘去了公立學校。雖然阿甘的智商隻有75,校長不願收他,但是阿甘的母親告訴校長,阿甘和他們都是一樣的。在母親的眼裏,阿甘隻不過反應慢了一點,但是他並不該去特殊學校。
在母親的教導下,阿甘誠實、守信、認真、勇敢並且重感情,對人隻求付出,不求回報。最後,阿甘經過堅持不懈的努力,終於跑到了他的理想終點。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長對待孩子的態度會對孩子的能力有極大的影響,因此,請不要隨意說自己的孩子“笨”,世上沒有“笨”孩子,隻有“笨”教育。
家長應該懂得暗示效應——讚美、信任和期待具有一種能量,它能改變人的行為,當一個人獲得另一個人的信任讚美時,他便感覺獲得了社會的支持,從而增強了自我價值,變得自信、自尊,並盡力達到對方的期待,從而維持這種社會支持的連續性。也可以簡單地概括為一句話——說你行,你就行,說你不行,你就不行。
這是一種心理暗示,在影片中阿甘的母親就一直鼓勵阿甘,別人能做到的,阿甘也一樣能做到。所以家長一定要積極鼓勵自己的孩子,對孩子充滿信任和期待。
可當有些家長的期望太高,孩子心理負荷不了,沒有達到預期時,家長又會進行嚴厲的責罵。家長應該耐心地指導孩子,培養孩子的創造力,對孩子保持永遠的信心與期待,不能因為一點點過失就覺得孩子“無可救藥”“笨死了”。
在顧忌孩子自尊心的同時,引導孩子該如何進步。當孩子有了一點點進步的時候,也不能因為進步太小,從而忽視孩子的努力,要適時地鼓勵孩子,支持孩子,認為孩子一定能行。
阿甘去往越南戰場前,母親對他的要求很簡單,“你隻需要平平安安地回來就行了,如果遇到你解決不了的困難,那你就跑,跑得遠遠的。”
阿甘的母親並沒有要求他在軍隊裏表現多麼出色,她隻是期待阿甘能夠平安歸來,可是阿甘不僅平安回來了,還帶回來了榮譽。在遇到危險時,他從戰場上背回了一個又一個戰友,用自己的“飛毛腿”挽救了很多生命,得到了總統頒發的勳章。
父母過高的期望造就了很多“笨”小孩,因為達不到父母的要求,孩子就會產生自卑心理,從而懷疑自己的能力,認為“我很笨”“我確實什麼都做不好”。
所以家長對孩子的要求要適當,讓孩子通過一定的努力能夠達到,從而產生喜悅感和成就感,成功的次數越多,以後往往越容易成功,如果總是失敗的話,孩子也會失去信心。
在家長的眼裏孩子或許真的不是那麼聰明,但有句老話說的好——勤能補拙。讓孩子勤快一些,改掉懶惰的習慣,孩子能獨立完成的事情,就讓他自己完成。阿甘雖然腦子不太靈光,但是在軍隊生活的時候,總能輕易地拿到第一,比如擦鞋、裝槍,原因就在於他很勤快。教官問阿甘為什麼要到部隊來,阿甘不加思索地說:“幹你教我幹的事”。孩子或許學習不好,作業跟不上,那就讓孩子變得勤快一些,教育孩子多看書、多提問、多複習。
總之,天底下沒有天生的“笨”孩子,家長在教育孩子的同時,要考慮可能給孩子情感上帶來的傷害,要顧忌孩子的心理以及自尊。不能開口就罵孩子“笨”,更不能帶孩子去醫院做什麼智商測驗。
如果孩子在某一方麵確實表現得不太聰明,但是不代表其他方麵也一樣,家長不能隻用分數來衡量一個孩子是否聰明。孩子或許學習成績不理想,但可能在畫畫、舞蹈方麵有天賦,家長不能隻關注學習成績,忽略了孩子其他的特長。
2.讓愛成為家庭教育的主旋律
我們都知道,孩子就像是父母的一麵鏡子,父母的一舉一動都投射到孩子的身上,直接影響著孩子的行為習慣。值得慶幸的是,阿甘的母親對此有充分的認識,她稱得上是孩子真正的榜樣、母親中的典範,她把最優秀的東西完整地傳遞給了自己的孩子。所以,當我們看到阿甘後來所取得的成績時,一點也不會感到意外。
在影片裏,阿甘在講述自己的過程中,總會有一句內心獨白,那就是“媽媽總能讓我理解她的意思”。
阿甘因為智商不高,或許很難明白別人說的話,但是母親的話,他總能聽得懂。
母親教育阿甘,讓他從小就樹立信心,鼓勵阿甘有一顆仁慈的心。她告訴阿甘:錢夠用就好,多餘的隻是用來炫耀而已。母親還對他說:“人生就像一盒各式各樣的巧克力,你永遠不知道下一顆是什麼樣的。”直到臨終前母親還在教育阿甘“其實死亡沒有什麼可怕的,死亡隻不過是生命中的一部分。”
可以說阿甘的母親是偉大的,她獨自撫養一個智力低下的孩子,她認為既然是注定的,那就一定要盡力去做好。雖然很困難,但她依舊不放棄、不拋棄,努力把阿甘培養成才。
父母對孩子的成長起著很大的作用,其中不單單是對孩子的撫養,更重要的是父母對孩子性格的影響,父母在培養孩子的同時,也要秉承不放棄孩子的信念,才能成就孩子的未來。
父母會將自己的喜怒哀樂傳遞給年幼的孩子,孩子對父母的一言一行都能心領神會。就如影片裏的阿甘,雖然天生智力有缺陷,但是母親表達的含義他往往都能理解,而且母親傳達給他的思想都是正麵的、積極向上的。
在處理與周圍人或事的關係問題上,家長的態度總能引起孩子的共鳴,這是因為孩子對家長有很深的感情,以情通情。所以在父母開心的時候,孩子也會感到快樂,當父母表現出煩躁或悶悶不樂時,孩子的心情也會受到影響,情緒低落。
家長跟孩子的心意大部分都是相通的,所以跟孩子溝通時,盡量使用溫和的語言,這樣孩子才會更好地理解家長的意思,明白其中的道理。
孩子在成長中最需要的就是父母的愛,那麼父母該如何向孩子表達自己的愛呢?
父母可以在臨睡前給孩子一個擁抱,多親吻孩子,多關心孩子的想法。給予孩子愛的同時,更要保護孩子的自尊。
例如影片中阿甘獨自乘校車去上學,珍妮就問他:“你是傻瓜嗎?”阿甘回答說:“我媽媽說,做傻事的人才是傻瓜。”阿甘的回答非常令人滿意,這是因為他的母親早就已經想過別人肯定會問這樣的問題,所以在阿甘很小的時候就給他灌輸了這個思想——做傻事的人才是傻瓜。毫無疑問,阿甘的母親是一個有先見之明的女人,她讓阿甘能夠微笑從容的回答別人的問題,保護了自己的自尊心。
孩子的自尊心首先是通過父母對他的尊重培養出來的,阿甘的母親並不因為阿甘的智力有問題就讓他上特殊學校,而是讓他上普通的公立學校,從這一點可以看出,阿甘的母親並不把阿甘看成有“殘疾”的兒童,隻是當做一個普通孩子一樣看待,這就是對阿甘的尊重。試想一下,如果阿甘的母親一直把阿甘看成殘障人士,送到特殊的學校,讓阿甘得到特殊的“優待”。那在阿甘的心裏,就會形成一個思想——“我和別人不一樣,我智力有問題,我很笨”。這樣會讓阿甘在很小的時候就失去信心,自尊心受到嚴重的打擊,從而感到自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