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麵已經講過,青春期青少年不喜歡父母過多地約束他們,父母給予的保護、嗬護太多容易導致他們的厭煩心理,而出現逆反心理。但出於保護孩子的心態,父母總是不免要多說幾句,告誡一番,孩子聽多了隻會無奈地翻白眼表示不滿。在《家有兒女》中,小雪要出去見網友,劉梅是千叮嚀萬囑咐,要小雪小心。“手機帶上了嗎?萬一對方是色狼怎麼辦?得帶上防身用的噴霧器……”劉梅把能想到的所有該帶的不該帶的全部給小雪裝在一個巨大旅行包裏讓其帶著見網友,母親對孩子流露出的關愛之情很明顯。但是小雪呢,哭喪著臉,對母親的話無力拒絕,最後隻能通過快遞公司把旅行包給快遞回來了。當然這是一種良好的回擊,家教良好的小雪采用這種聰明的方式對抗了母親過度的保護欲,親子之間沒有造成嚴重的不可挽回的衝突。
對抗父母的囉唆——厭煩心理的產生
不是每個青少年都能像小雪那樣受著良好的家庭教育,懂得父母愛自己的良苦用心,也不是每個母親都能像劉梅那樣有主動承認錯誤的胸懷及反思自己行為是否過度的態度。父母對孩子過度的關愛變成了嘮叨,孩子聽得耳朵都出繭了,難免會產生厭煩心理,他們要麼漠視父母的嘮叨,“你說你的我做我的”,要麼摔門離去,“耳不聽為淨”,來對抗父母對他們的過度嗬護。青少年往往會認為自己已經長大成人,不再是過去年幼無知的小孩子了。過去父母“過馬路要小心”、“東西都要收拾好”之類的叮囑現在對他們來說顯得幼稚可笑,“我都這麼大了,我不知道過馬路要小心嗎?我自己的東西難道我不知道要收拾妥當嗎?”可能更多時候,青少年認為父母的一再叮囑是多餘的。
青少年的厭煩心理不是針對父母對他們的愛,而是因為愛的方式超出了他們願意接受的範圍。成人意識的增強與對童年期的留戀之間的矛盾使他們需要的是一種特殊的關愛,既不是成人對成人的那種關愛,也不是對待小朋友的那種疼愛。父母無論采用哪種方式都會讓青少年感覺厭煩,他們會覺得不被父母所理解。
此外,父母也要注意,過度的嗬護、保護有時可能會起反作用。父母過多地叮嚀囑咐,其本意是讓孩子牢記父母所認為的重要事情,出發點是正確的。畢竟孩子沒有成人細膩的心思及豐富的經驗,強調他們多注意也無可厚非。但如果父母的強調超過了孩子所能接受的度,那麼本來應該要注意的事項卻被孩子忽略了。這種忽略可能是因為孩子對父母進行無聲的反抗,也可能是因為被強調的次數太多反倒感覺沒那麼重要了所以往往易被青少年忘記。適當的提醒、適度的關愛對青少年的成長是最好的,這樣青少年既能感受到父母對他們的關愛,又可以獨立處理一些突發狀況,鍛煉自己,學著成長。然而,不管怎樣,父母給予的過多保護與青少年想要掙脫獨立飛翔的渴望難免會撞在一起,產生令他們煩惱的衝突。如何解決這個衝突促成和諧的親子關係對父母、青少年來說都勢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