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青少年隨著年齡的增長,其生活範圍呈逐漸擴大的趨勢,接觸範圍越來越廣,所受的影響也越來越深,很多外界的思想容易被他們消化和吸收,成為影響他們思想行為的關鍵因素。然而,這個階段的青少年如何吸收眾多紛繁複雜的信息,在這些紛繁複雜信息的環繞之下如何采取正確的態度,做出適合自己年齡階段的行為,在相當大程度上受家庭中父母的教育、學校老師的指引及周圍同伴的認知折射的影響。青少年已經不是小孩子了,他們有自己特定的思維方式和行為舉動,而且可能與成人對他們的要求相去甚遠。如果成人專製地按他們自己的思維習慣強製孩子去做成人希望他們做的事情,而不傾聽孩子的心聲,那麼親子衝突、師生衝突的爆發迫在眉睫;如果孩子想當然地認為成人限製了他們該享有的自由,卻不去體諒成人這麼做的辛酸而加以抱怨,那麼孩子對成人的態度也會轉至陌生,甚至對抗。這麼多問題,這麼多衝突,令成人頭痛,令孩子困惑。從本質上來講,這是因為他們彼此沒有把問題看清楚。
雙方是否用心在做,用心在看,用心在聽,用心在思考?大多數時候人們太受限於自己,習慣了自己的思維方式,習慣了自己的立場角度,這些人可能也在用心但方向錯了,他們重重保護他們自己的心使之免於受到傷害。因此,他人的想法、觀念就很難被他們消化和吸收。受限於自己容易把自己圈在自己的世界中,難以走出來,難以走進他人的內心世界。事實上,了解一個人並不困難,尤其是了解自己深愛的孩子或學生。了解就是把觀點從一個人的頭腦中移到另一個人的頭腦中設身處地考慮對方問題的過程,這個過程可以稱為溝通。溝通就好比觸電一般,接通了,在一刹那間就能迸發出無限的超強能量。前美國總統裏根曾經說過:“人生成功的秘訣,在於你能駕馭四周的群眾!”駕馭就在於你接通了四周群眾釋放的心聲,得到了無窮的力量。
了解、溝通並不意味著把事情重複一遍又一遍,直到對方聽煩聽膩,而是通過激發的方式,使對方能夠接受自己的觀點,使自己能夠接受對方的觀點,進而效之。例如,父母與青少年之間交往常出現代溝。這主要就是因為父母憑監護人的身份、過來人的經驗,常常對青少年進行說教。這種說教就是一種沒有方法的重複,不是溝通,父母把自己認為對的、正確的想法一遍一遍地告訴給孩子,直到孩子的耳朵都聽出繭來,父母還不罷休。當然父母是為孩子好的出發點我們不能斷然抹殺,隻是不得不說這樣的溝通方法錯了。他們沒有激發起孩子接受他們觀點的欲望,父母的重複說教會使孩子忽略很多至關重要的東西。事實上,孩子根本沒有理解父母真正的用心,這不能不說父母的這種說教是徒勞無功的。如果想要讓孩子願意接受父母的說教,那麼父母首先要變成孩子。雖然客觀現實無法使父母在身體上成為孩子,但在心理上完全可以,父母可以站在孩子的角度用心體會孩子的一切,細細回味自己的當年,用心總結。如果父母能用孩子的思考方式來思考孩子的一切,而不是用自己成年人的方式,那麼溝通自然會無限通暢。
本書是為了解決青春期青少年的各種問題,以及幫助父母麵對青春期青少年的種種變化並學會用相應的方法解決各種困惑。本書從家庭教育、學校教育、性教育、人際交往等幾個方麵展開講解,力求從整體上解決青春期青少年的各種問題。本書在講解的過程中采用案例和理論相結合的方法,注重實踐和方法,使讀者不但可以了解各種問題現象後的本質,還可以明白應對各種問題的方法和策略。本書行文流暢,講解通俗易懂,非常適合廣大青少年、父母、老師閱讀。
青春期青少年麵臨的問題很多,他們開始慢慢進入成人世界,卻又不為成人所接受;他們渴望成人的理解,渴望同伴的接納,卻忘了自己一直在深深地保護封閉著自己,使他人無法走進去;他們想要得到社會的尊重,想要得到異性的關注與喜愛,卻發現自己總是有氣無力地盤旋俯瞰著……家庭的問題、學校的問題、人際交往的問題等重重地壓在了他們瘦弱的肩膀上,是否能夠強有力地撐起將取決於青少年、父母、老師、社會共同的付出與努力。希望本書能夠給廣大青少年、父母、老師一些啟發和幫助,從而共同構建一個更加美好的明天。
作者
2010年12月於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