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文化語境下的民俗文化傳播和發展研究
新視野專欄展台
作者:丁豔霞 朱尉
作者簡介:丁豔霞,女,陝西師範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傳播學專業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編輯出版研究;朱尉,男,陝西師範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講師,碩士,主要從事新聞業務,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摘 要:文章從民俗文化的內涵、形式入手,探討了大眾傳媒、大眾文化對民俗文化傳播與發展的影響,以及如何在大眾文化環境下如何借大眾傳播媒介之力傳播民俗文化,並提出傳播和發展民俗文化的幾點建議。
關鍵詞:民俗文化;大眾文化;大眾傳播媒介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4)10-0175-02
民俗文化的傳播與發展是我國民族文化傳承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其有著獨特的意義特征和價值內涵。隨著大眾文化的興起與發展,一些樸素的民俗技藝和觀念也在不斷消逝,大眾文化與媒介變遷對民俗文化的生存、傳承與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民俗文化如何傳播、發展成為一個不容回避的問題。
一、民俗的內涵及分類
何為民俗?目前尚未有標準的定義。一般來說,民俗是民間民眾的風俗和文化生活的統稱,也泛指一個國家、民族、地區中集居的民眾所創造、共享、傳承的風俗生活習慣。它是在普通民眾的生產生活活動中所形成的一係列物質、精神的文化現象。也有觀點認為民俗即風俗,是一定人群在一定地理環境中生存、發展所形成的生活習慣。
在仲富蘭教授的定義當中民俗是一種積澱,是隨著人類的產生與發展而形成的,民眾世世代代生活的習慣是民俗,民眾世代生活的地域是民俗,節日、信仰、禮儀皆是民俗。民俗文化具有地域性、群體性、普遍性、傳承性和變異性等特征。我們日常生活中所談及的民俗涉及內容頗多,其分類也一直難有定論,今日民俗學界公認的範疇主要包括以下內容:生產勞動民俗、日常生活民俗、社會組織民俗、歲時節日民俗、遊藝民俗、民間觀念、民間文學、宗教及巫術、婚喪嫁娶。
民俗文化作為一個民族的傳統與習慣,已經滲透在中國人的血液之中,影響著中國人的思維模式和生活習慣。民俗文化是曆史積澱的產物,是地方生活的縮影,它曆經歲月,不斷發展,有些民俗甚至沿襲了幾千年,蘊含著豐富而深刻的中國傳統文化內涵,是借以窺國人精神風貌的一麵鏡子。然而隨著近代工業社會的到來,我們的生產生活方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快節奏、機械化的現代大眾文化生產生活方式逐漸改變著我們的生活,潛移默化地影響我們原有的思維模式以及生活習慣。現代大眾文化與傳統民俗文化到底有何區別,各自對人們有怎樣的影響力?它們之間的矛盾是否不可調和?
二、大眾文化對民俗文化的影響力分析
(一)大眾文化與民俗文化的差異化
大眾文化是利用現代傳媒為工具和平台,大批量的生產、複製,以大量、迅速地傳播信息,對受眾施以影響。作為一種消費文化,大眾文化具有由文化產業機構生產供現代大眾消費的商品屬性,它常常以商品的形式出現,以市場經濟的價值取向來衡量成敗。但是也因其製作方式的標準化以及批量生產、複製,而帶有鮮明的標準化、齊一化的特征,所以缺乏真正的文化藝術品的獨一無二的個性特征。而今的大眾文化逐漸變成了一種消費,注重經濟效益,越來越形式化、娛樂化。而民俗文化由於是在曆史發展中不斷變遷的,它更多的表現為生活方式和生活習慣,帶有一種規範、約束和教化的功能,注重倫理道德等,較之大眾文化的輕鬆娛樂,則稍顯理性和莊重。因民俗文化的地域性製約,它的傳播方式也多為人際之間的口耳相傳,以典型民俗文化形成區域為圓心向外擴散傳播,它的影響範圍並不如大眾文化般廣大,且因地域文化的不同而較難讓更多的人了解和接受。而民俗文化多以一定的繁複的儀式或形式呈現,因而不易複製,不易操作,例如一些民俗技藝,雖有很大的文化價值,但因學習技藝的困難及繁複,瀕臨失傳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