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3章 給孩子真正的幸福(1 / 2)

幸福感是一個人基於對自己生活質量或自我實現程度的評價而產生的相對穩定的情感體驗。高智商和錢財未必能保證幸福。成人應確保孩子的均衡發展,為他們將來的幸福奠定堅實的基礎,其中包括培養健康的體質和健全的人格。同時,還應確保孩子有一個幸福的童年,讓他們擁有一個幸福的開端。

可憐天下父母心。沒有哪位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幸福,希望孩子過上一種幸福的生活。其實,讓每一個人都能幸福地生活,這也是教育的根本目的。

1.高智商未必能帶來幸福

一些父母把希望寄托在孩子的智力上。他們想當然地認為,隻要孩子智力發展得好,學習成績好,將來考上好大學,找一份好工作,就一定會過上幸福的生活。其實,這種觀點可以稱為“智力幸福論”。持這種觀點的父母可能會盡全力培養孩子的智力,而對其他方麵的發展置之不顧。他們讓孩子把一切時間都投入知識和技能的學習中,甚至為此對孩子的一切生活上的事情都包辦代替。

高智力必然會引領一個人走向幸福嗎?事實證明並非如此。很多智商超常的兒童在成年後不但沒有普通人所具有的那種幸福感,而且內心充滿了痛苦和掙紮。有的自殺、吸毒,過早地淪落了;有的在踏上工作崗位之後,極力逃避他人的關注,備感孤獨;有的缺乏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過分依賴於父母,以至於無法正常完成學業。古今中外,這樣的事例很多。可以毫不誇張地說,高智商並不能保證幸福。換句話說,高智商並不是幸福的充分條件,盡管它在某些情況下可能是幸福的必要條件。

在科學技術迅速發展的時代,我們的確需要讓孩子擁有較高的智力水平,或者說,我們應盡可能地促進孩子智力的發展。這是他們將來事業成功的重要保障。很難想象,一個缺乏知識技能的“弱智者”會取得重大的成功。那些具備相應的知識和技能、智力正常發展的人,才更可能在這個快速發展的時代占有一席之地。這是誰也無法否認的事實。但話又說回來,所謂的智商,並不是幸福的唯一保證,甚至不是成功的唯一保證。

2.有錢未必幸福

還有一些父母屬於“物質幸福論”。這種觀點與“智力幸福論”實際上是相通的。因為,持“物質幸福論”的父母通常認為,隻要有錢,就會幸福,沒錢,怎麼都不會幸福。持這種觀點的父母可能非常注重培養孩子掙錢的能力,他們甚至不惜讓孩子輟學,去做那些與掙錢有關的事情。

這種觀點有一定的道理。的確,缺乏必要的物質基礎,幸福感不是空中樓閣嗎?但是,這種觀點未免過於偏頗。古今中外同樣有大量事實說明,有錢未必幸福。一方麵,豐裕的物質生活雖然可以充分地滿足人們生理的需要,但是未必能滿足精神的需要,包括愛和歸屬的需要、自尊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等,而精神需要的滿足往往是人們幸福感的重要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