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使嬰兒失去了許多學習的機會。比如,這個時期是寶寶全麵掌握爬的關鍵時期,如果整天在車內而不學習爬,則使寶寶失去了很多提高的機會;這一階段也是嬰兒學站、練走的階段,如果整天在車內,將來學會走路的時間會推遲,不利於促進寶寶身體的全麵發展。長時間在學步車內,可能會使寶寶的腿變形,變成“X”形腿或“O”形腿。
(2)失去了發展與周圍聯係的能力。孩子長時間一個人在車內左衝、右闖,缺乏與人對話、接觸的機會,感覺、語言和思維能力的發展都會受到一定限製。
(3)嬰兒在車內到處猛衝,很有可能碰到什麼地方,導致車翻人倒。如果撞在硬處,就可能使寶寶受傷。
因此,即使寶寶在學步車內,家長也應時時守候在寶寶身邊。不要間斷各種訓練,應正確發揮車的作用,絕不能放任不管。
第四節 不懈鍛煉增強寶寶體能
1 動作練習
這個月齡的寶寶,大的動作能力和精細小動作能力都會有較大的提高。對於站立、坐起、爬行都可以進一步練習,手指的精細動作也能做得更加準確無誤。
(1)大動作能力 在嬰兒床圍欄上掛上玩具,鼓勵寶寶站起來去取,孩子應能自己扶持著欄杆站起來,並且站立半分鍾左右。
(2)站立和坐下 讓寶寶從躺臥位置扶持欄杆或者拉著一隻手站立起來,在站立狀態玩幾分鍾後,扶著雙手再慢慢地坐下。一般扶持站立要比扶持坐下容易,做站立和坐下練習的時間不宜太久,以免過於疲勞。
(3)坐起和邁步 讓寶寶仰臥或俯臥,用語言和動作指令示意寶寶坐起來,扶持著雙手鼓勵孩子邁步,或者用玩具、食物鼓勵孩子坐起來。如果孩子聽懂並且完成,要給予表揚和鼓勵,讓孩子高興;能自己坐起和邁步,可使孩子的身體平衡和協調能力進一步發展。
(4)花樣爬行 經過前幾個月的爬行練習,孩子已經能由原先的手—膝式爬行,過渡到熟練的手—足式爬行,並且會由不熟練、不協調而變得很熟練、很協調。這時候,可以進一步進行花樣爬行練習,用孩子喜歡的玩具或食物引導,孩子能夠完成向前、向後、向左、向右的各個方向爬行,還能進一步完成急轉彎和有障礙物越過的複雜爬行。
(5)精細動作 9~10個月齡的孩子,通過父母的示範,能把積木投進筐裏,還能在父母的示範和語言指令下,打開電燈、電視機、錄音機的開關。
(6)放手練習 給孩子玩多種玩具,訓練孩子能有意識地把玩具放到指定的地方。父母可以先做示範,並且佐以語言“把積木放到桌子上”,然後讓孩子模仿。訓練孩子手指的抓握能力,由緊握到放手,使手上的動作受到意誌的控製,具備抓握、放開的能力,這對於手—眼—大腦之間的協調聯係又是一種進步。
(7)投入練習 能抓握、放開以後,教給孩子玩一些大、小不同的玩具,然後,教孩子把小一些的玩具放進大一點的容器裏。例如,把積木塊放進盒子裏,反複練習,進一步鞏固協調能力。
(8)玩滾筒 將圓柱形的滾筒玩具,或者飲料瓶子放在地上,讓孩子用雙手推動圓筒向前滾動。等到孩子做熟練以後,再讓孩子改用單手推動滾筒,滾到指定的地方。孩子做正確了以後,要很高興地給予鼓勵。這種練習不僅能讓孩子手上的動作協調、聽得懂指令,還有益於寶寶認識物體的形狀和特性,知道圓形物體能滾動,以及怎樣讓圓柱體滾動等。
2 訓練社交能力
寶寶特別喜歡去有孩子玩耍的地方,看到小朋友時會用笑容同人打招呼,看到別人跑他會著急地跺腳,看到別人跳舞他也會搖身體。還喜歡看大孩子們的活動,如果大孩子們同他打招呼,他會揮手點頭回應。寶寶更喜歡和自己大小相仿的孩子在一起,看到別人在學步、拉小車跑,他會特別高興。所以母親要帶他去和不同年齡的孩子交往,通過看別人的活動可以學習別人怎樣活動,模仿別人的聲音和動作使寶寶更快進步。
第五節 啟蒙教育開啟寶寶智慧
1 培養寶寶良好的品質
現在的獨生子女都是父母的掌上明珠,但如果孩子有不合理要求時,家長應該拒絕,絕不能看到他一哭一鬧,就心軟、讓步而遷就。要知道遷就會使孩子養成任性的習慣,越遷就,孩子越任性,長大之後就難以糾正了。比如,他玩玩具煩了,想要玩大人的眼鏡,就要明確地告訴他:“這個不是玩具,不能給你玩。”不管如何哭鬧,都不要去理睬他,等他鬧過了,再和他講道理。如果家長因為哭鬧而妥協的話,以後凡是沒有達到要求的,他就會以更加拚命的哭鬧來達到目的。這樣放任的結果是害了孩子。
2 語言練習
理解語言,是對這個階段孩子進行語言教育的主要內容。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通過示範動作配合語言,告訴孩子怎麼做,讓孩子能理解更多的語言表達的含義。例如,“坐起來”、“拿來”、“等一等”。寶寶就是在日常生活中逐漸理解語言的。
模仿發音。能使用一些有意義的單詞,例如稱呼“爸爸”、“媽媽”、“奶奶”、“姐姐”等簡單的詞組。同時,也要練習說一些簡單的動詞,例如“拿”、“走”、“坐”、“站”等。引導孩子完成模仿發音以後,要誘導孩子主動發音表達意圖,見到父親知道叫爸爸,需要媽媽幫助懂得叫媽媽,要某樣東西知道說“拿”。
聯係語言動作。練習能執行簡單的指令,懂得話語和動作的聯係。例如,“姐姐到咱家玩,歡迎她!”孩子做出拍手歡迎的動作以後,要鼓勵和誇獎,讓孩子懂得自己正確理解了語言指令並做對了動作,寶寶會很高興。
聽兒歌。學習語言和積累期的孩子,最喜歡聽有韻律的聲音和歡快的語言節奏。經常對孩子誦讀一些節奏歡快、押韻的簡短兒歌,以加深語言的感覺。漸漸地,孩子就能跟著媽媽念的兒歌,一起發出兒歌每一段最後一個押韻的字音來,這是提高語言能力的重要方式。例如,“小鴨嘎嘎,愛說大話,嘴會唱歌,腳會畫畫。畫把雨傘,沒有傘把,唱歌跑調,呀呀——呀——呀!”如果天天聽,孩子就漸漸地能跟著媽媽誦讀的節奏,開口跟上“……嘎,……話,……畫,……把,呀……呀!”媽媽誦讀時,配合豐富的表情和動作,到最後的幾個字時,寶寶會和媽媽一起做出誇張式表演的動作,玩得很開心。
3 環境色彩影響寶寶的身心健康
孩子的身心健康,會受到周圍環境色彩的影響。在五彩繽紛的環境中成長的孩子,其觀察、思維、記憶的發揮能力要高於在普通色彩環境中長大的孩子。
反之,如果嬰幼兒總是生活在黑色、灰色和暗淡的令人不快的色彩環境中,則會影響大腦神經細胞的發育,使孩子顯得神情呆板、反應遲鈍。
不同的顏色會對人的心理產生不同的效應,顏色在一定程度上還能左右人的情緒和行為。一般來說,紅、黃、橙等顏色能產生暖的感受,是暖色。暖色有振奮精神的作用,使人思維活躍、反應敏捷、活力增加。如果孩子不太活躍,可以把房間布置成暖色,以激發孩子的活力。
綠、藍、青等顏色能產生冷的感覺,屬於冷色。冷色有安定情緒、平心靜氣的特殊作用,如綠色能使孩子情緒穩定。所以,給孩子布置一個適合身心發展的多彩環境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