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時在家裏或在學校裏,孩子要遵守的“不能”和“不準”太多了,而帶孩子到大自然中去爬山、追逐、嬉戲,可以滑坡、鑽爬,隨心所欲,可以適當地解除一些“規矩”,使孩子能在大自然的環境下真正的放鬆身心,在自然環境中去呼吸著新鮮的空氣,沐浴著明媚的陽光,會促進身體的新陳代謝,這樣不僅促進了孩子開朗活潑的性格的培養,對孩子身體發育也很有利。
作為家長,我們要通過下麵的幾種方法來培養孩子對大自然的熱愛。
1. 讓孩子對大自然充滿好奇
好奇是孩子學習的動力,是獲得知識經驗的前提。凡是好奇心強的孩子,創新性也很強。好奇心推動著想象和智慧,孩子對世界上一切新鮮的事物都會非常好奇,會懷著一種探索奧秘的願望,總是帶著觀察、想象、疑問。例如:泥土是孩子感興趣的東西,家長可以選擇一些適當的時間帶孩子去大自然中去探索、認知泥土的特佂。讓孩子對不同的土質,對它們的顏色、柔軟程度進行區分。家長還可以引導孩子把水加入泥土裏,把泥和好,然後再憑著自己的想法,用泥捏出自己喜歡的東西。
2. 讓孩子了解大自然,欣賞大自然
陳鶴琴先生說過:“大自然、大社會是活教材。”現在的孩子在書本與影視中對大自然了解的知識,往往與現實都有著一定的距離。小紅到鄉下奶奶家去,看到奶奶家裏養的豬,竟然大喊:“媽媽,怎麼奶奶家裏養隻大象啊!”媽媽都懵了!孩子在書本或動畫片裏看到的很多動植物都是經過“變形”的,與現實中的豬相差很大,因而孩子把豬認為是大象其實也不奇怪。我們家長應該多帶孩子去大自然走走,讓孩子在自然中學習,讓他們愛上自然!
3. 培養孩子觀察大自然的能力
帶孩子走進大自然,首先必須要讓孩子有觀察大自然的能力。孩子在沒有掌握一些自然的基本知識和規律,僅憑自己的好奇心,靠自己的興趣去看待大自然,是無法準確發現自然界中種種現象的。我們家長要隨時跟孩子講述一些重要、特別、帶有規律性變化的自然現象,如:雷電、暴風、暴雨、龍卷風、彩虹或四個季節的變化、花開花落等。讓他們了解在不同的季節裏的草木、蟲獸、雲淡霧濃的變化,讓他們去探索這其中的自然變化和規律。
不過,有時即使孩子有很濃厚的興趣,他們也沒有辦法像科學家那樣係統、準確地描述出大自然的現象,準確地掌握自然的規律和知識。所以,家長和老師就要適時地提醒孩子該怎樣去注意一些特別帶有規律性的自然現象。例如:暴風雨過後就會有彩虹,適合不同季節生長的花,誘導他們觀察不同季節的各種現象的變化。
4. 在大自然中增加孩子的環保意識
孩子對環保的認識很容易滯留在淺層,帶孩子去大自然中走走。當孩子看到被人類亂砍伐的樹林,被汙染的河水,他們一定會對這些都深有感觸。這時家長就可以讓孩子充分發揮想象,想想要怎樣對汙水排放進行處理,怎樣讓大自然裏的樹木不再被亂砍伐,如何去保護我們的地球?
家長還應該告訴孩子:大自然是大家的,我們每個人都有保護大自然的責任。要愛護花草樹木,不要亂扔果皮,不要讓清清的河水被汙染;要愛護動物。我們隻有共同的保護好環境,生活才會變得更美。
5. 讓孩子在大自然中學習
盧梭說:“兒童不要從書本上學習,倘使他們能從經驗中學,必須讓兒童使用大自然賦予他們的一切力量,到實地去參觀、去學習。”大自然是本很好的教科書,對孩子是最好的教育,純真的孩子對大自然都會有一種與生俱來的親近感,他們懷著一顆純真的心、真實的情感去和大自然的對話。對孩子的早期教育應該是一種“自然教育”。我們要開闊孩子的視野,開闊教育的空間,將孩子引進大自然,讓他們身臨其中,在大自然中健康快樂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