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發怒了:“如果你問這個問題隻是要借錢去買毫無意義的玩具的話,給我回你的房間並上床。好好想想為什麼你會那麼自私。我每天長時間辛苦工作著,沒時間和你玩小孩子的遊戲。”
小孩安靜地回自己房間並關上門。
父親坐下來還生氣。約一小時後,他平靜下來了,開始想著他可能對孩子太凶,或許孩子真的是很想買什麼東西,再說他平時很少要過錢。
父親走進小孩的房間:“你睡了嗎孩子?”“爸爸,我還醒著。”小孩回答。
“我剛剛可能對你太凶了,”父親說,“我將今天的氣都爆發出來了,這是你要的10美金。”
“爸,謝謝你。”小孩歡叫著從枕頭下拿出一些被弄皺的鈔票,慢慢地數著。
“為什麼你已經有錢了還要?”父親生氣地說。
“因為這之前不夠,但我現在足夠了。”小孩回答。
“爸,我現在有20美金了,我可以向你買一個小時的時間嗎?明天請早一點回家我想和你一起吃晚餐。”
將這個故事與你所喜歡的人分享,但更重要的是與你所愛的人分享這價值20美金的時間這隻是提醒辛苦工作的各位,我們不應該不花一點時間來陪那些在乎我們、關心我們的人而讓時間從手指間溜走。
美國曾經一項對全國3~12年級的1023名學生的調查表明,孩子希望有更多的時間同父母在一起,希望父母不要總是忙忙碌碌,並希望父母重視自己。華盛頓的“青年發展研究所”對年齡在11~14歲的429個孩子的調查發現,孩子普遍希望能與父母有更為緊密的聯係,希望能與父母在一起做些簡單的事情。美國許多孩子說:“對我們來說,能與父母在一起多呆一會兒是最大的願望。”
教育專家們也指出,父母能夠給予孩子的最好禮物就是時間。
現代生活的快節奏和人們心理的躁動不安,以及各種複雜的社會和生活問題,使得人們很難安心地與孩子們在一起。也許我們真的有無數事情要做,但這並不意味我們在工作與照顧孩子之間必須做出選擇。隻要稍動腦筋,就會發現許多事情都可以變成娛樂。做飯時,不妨與孩子玩玩“過家家的遊戲”,其實這並不耽誤做出一頓豐盛的晚餐,還能培養孩子的家庭責任感。與大一點的孩子一起做家務、猜謎、說故事、講諺語都是不錯的內容。
調查顯示,我們身邊超過40%的家長與孩子溝通時隻談孩子的學習,而溝通的方法多數仍以“家長”自居,以命令口吻與孩子說話,更有一部分家長幹脆承認無法與孩子溝通。如今孩子喜歡的父母是和藹的、朋友式的、願與孩子溝通的、有幽默感的,而家長對孩子的尊重是良好溝通的前提,因而家長應學會傾聽孩子的心聲。
現今,不少家庭由於種種原因把孩子交給老人撫養和教育,這種由祖輩對孫輩的撫養和教育稱之為隔代教育,隔代教育有利也有弊。有利的因素有以下幾個方麵:老人有較多的育兒經驗,有充裕的時間和足夠的耐心。由於祖孫的血緣關係,老人會本能地對孫輩產生慈愛之心,這就有了隔代育兒獲得成功的心理基礎。多數老人們常有一種兒童心理,特別喜歡和小孩玩樂,極易形成融洽的關係。因此,為教育孩子創造了良好的機會和條件。老人豐富的生活知識和深厚的人生閱曆為教育孩子提供了資本和權威性。
然而,由於老人受曆史條件和自身年齡特點的局限,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不利因素,我們對此應該有清醒的認識。老人容易溺愛孩子。多數老人常有一種因自己年輕時生活和工作條件所限沒有給予子女很好的照顧,而把更多的愛補償到孫輩身上的想法。這種想法往往導致產生“隔代慣”的現象。老人對孫輩疼愛過度,處處遷就孩子,容易造成孩子任性、依賴性強和生活自理能力低下。還有一些老人因過度疼愛孩子而“護短”,致使孩子的弱點長期不能得到矯正。老人對孫輩的溺愛和護短,造成孩子很難接受其父母的嚴格要求和批評,還容易形成感情隔閡和情緒對立,使正常和必要的教育難以進行。
許多老人不顧時代已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仍用老觀點要求孩子,教給孩子過多的老經驗,缺乏開創性精神和發散性思維的培養。
下麵支點招數:
(1)父母每天都要盡量花一定時間與孩子在一起,時間長短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每天都要花一定時間坐下來與孩子朋友似地談心。
(2)遠離日常事務走出家門,對孩子和大人都有益處。隻要有可能,父母就應設法與孩子一起去郊遊、散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