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8章 最佳目標在哪兒—如何選擇旅遊目的地(2 / 3)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個性特點,家長可以根據孩子的成長需要,製定旅遊計劃和教育內容,培養重點在不斷補短上(上大學以後就要揚長了)。

比如說到孩子的溝通交流能力,現在的孩子,絕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平時交往大多限於親戚朋友間的孩子和同學之中。如果覺得孩子過於內向,不善於與人打交道,就要有意識培養孩子交友、交流能力,選擇以青少年為主體人群的項目,類似夏令營。這樣,孩子的社交圈一下子就擴大了,可以結識很多同齡人。

有個小學三年級的孩子,在北京冬令營中被哥哥姐姐們帶著,學會了與人交流。孩子的媽媽告訴我,她孩子參加冬令營後有很大的變化,懂得主動和人打招呼了,也願意多與人交流了,常跟叔叔阿姨和小朋友們聊她在北京見聞與趣事,講到北京科技館時更是滔滔不絕,口頭表達能力提高了很多。

又比如說孩子的時間觀念培養,假如孩子做事拖拖拉拉,沒有時間觀念,上廁所可以呆半小時,洗澡要花上個把小時,做作業得好幾個鍾頭時,可以讓孩子通過參加旅遊,克服拖遝毛病。

旅遊基本上是集體活動,對時間要求很高。每個景點之間,時間上是環環相扣,特別是乘坐飛機火車時,更不能拖拉時間,誤機誤車是誰也擔當不起的責任。孩子一般經過幾天的行程,時間觀念就會有所加強。懂得珍惜時間,就是珍惜生命。

在集體活動中守時,就是對別人的尊重,否則就顯得自己文明素養太差。

現在有多少孩子懂得時間的寶貴呢,大把浪費時間的現象普遍存在,認真過好自己的每一分鍾,才能充分完善自己的人生。

再比如說孩子增長知識這方麵,旅遊中有必要選擇博物館、科技館這類地方,奇妙的科技館往往會激發孩子強烈的求知欲。“課本遊”也很好,主要是語文和曆史課本遊。孩子語文學不好,跟他無法理解老師對課文的分析有關,如果課前或課後到文中描寫的地方走一走,孩子一定有切身的感悟。

錢塘江大潮的壯觀、黃龍七彩池的豔麗,沒有親臨其景,是難以體會文章的精妙的,如果死背幾句優美的文字,恐怕對孩子的幫助不大。初中時的曆史名城遊,名人故居遊,境外遊都要做適當的安排。

如果希望幫助孩子樹立理想和誌向,何時開始勵誌遊比較合適呢?

有個三年級孩子,參加一個勵誌修學冬令營後,多少還是領悟了一些東西。勵誌對她來說雖然有些抽象,但成功與目標、時間管理、與人和睦相處等概念她還是知道的。這個孩子家裏條件好,平時動口不動手,把家裏的保姆指揮得團團轉,會做的事也不做。可在冬令營裏,別人要幫她整理行李被她拒絕了,理由是大家都是自己整理。

平時,這個孩子跟小朋友玩,好逞強,不謙讓。在冬令營裏,卻處處替別人著想,很受大家喜歡。由於交流多了,她的語言表達能力明顯提高,1300多字的日記,雖說表達有些幼稚,但不乏精彩段落。這些品質與能力,要從小培養,等孩子長大再來做有些晚矣。

冬令營結束時她告訴我,她長大了要像輔導員哥哥一樣讀清華大學。

聽她這樣表決心,我馬上鼓勵她說,不管你現在基礎怎樣,我們隻要目標堅定、好好規劃、認真落實,是能夠實現讀清華的願望的。

我幫她這樣分析:她還有九年多的時間讀書,將九年分為三個時段,相應地將大目標分成三個小目標。第一階段,用三年時間爭取在小學畢業時,做一個優秀畢業生。具體指標是,有效閱讀量達到1500萬字(閑暇小說的字數不能計數在內);勤於思考、善於思考,且有自己的獨到之處;積累五萬字左右的寫作量;除了有讀書的能力,還要有較強的觀察大自然的能力外,初步具備閱讀人文社會的能力。第二階段是初中三年,爭取在全市中考時取得前五十名成績。高中三年保持這一成績,並略有提升,高考時考清華就大有希望了。

人是有潛力的,孩子各種能力,越早培養越好,在一個激發潛力的環境中,孩子會得到迅速成長,否則會停滯不前。拿自理能力來說吧,孩子一般都能處理自己的事,可因為家裏條件好,家長怕孩子受累,不讓孩子做。孩子也很會“照顧”自己,能偷懶的就偷懶,會做的也不去做,久而久之,孩子已有的能力就會退化。如果我們製定一個讓孩子跳一跳就能完成的指標,孩子在經常性的跳一跳中獲得成就感,學習動力就會大大增強。

觀奇景賞自然

外出旅遊,通過遊山玩水改變環境,放鬆心情。每年帶孩子去旅遊,不僅是孩子成長的需要,也是家長自己精神生活的需要。到大自然中去,洗滌我們身上的浮塵,在山水行走間感受大自然帶給我們的愉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