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5章 醞釀好了知識就出發—高三西安遊(2 / 2)

錯過華山論劍處

這次西安之行到了華山居然沒有去赫赫有名的華山論劍處,直叫我們後悔不迭。

從西安到華山路不是很遠,但出發得晚,到華山已經中午。用完午餐上山,一共隻有五、六個小時的時間在華山。玩華山有很多線路,跟著兒子出來,我懶得動腦筋,兒子說怎麼走我就怎麼走。

我們走西峰線,看到了寶蓮燈的傳說地,返回時從北山走。在這條線路上,我們感受到了華山之險,有段山路幾乎是垂直的,遊人隻有手腳並用才能上下。

爬了幾個小時的山太累了,我們走到北山山門口就再也不想往裏走了,一看集合的時間要到了,就返回了。

半路上有遊客問我們在北山華山論劍的地方照了相沒有,我們恍然大悟,原來我們錯過了一個非常有名的景點,金庸《華山論劍》電視劇的拍攝地。再回去看已經來不及了,我們隻好把這一大大的遺憾留待下次來補償了。

電影是遺憾的藝術,旅遊何嚐不是遺憾的愉悅呢?正因為有這一次的遺憾,才會有第二次的重遊。我和兒子期待著下一次的西安之行。

讀不完的西安

兒子除了北京之外,西安可以說是中國最有曆史的去處了。秦兵馬俑、漢長安城、唐大明宮……兩千多年的輝煌濃縮在關中這一方土地上。

這片土地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曆史和榮耀,也飽含著太多難以言盡的故事。我深切地覺得,任何年齡的人來讀西安,都能讀到自己熟悉的東西,但隻有陳得夠年頭的閱曆,才讀得懂西安的博大精深。

回憶西安之行,有太多地方值得品讀和回味。

紙上讀過的兵馬俑、華清池、三百裏驪山都近在眼前。唐明皇和楊貴妃的故事好像觸手可及,仿佛池中若隱若現的正是那“溫泉水滑洗凝脂”;碑林處處是遒勁的書法,仿佛顏真卿、柳公權正在揮毫潑墨;曲水畔楊柳蔭蔭,仿佛漢人剛剛折下青柳,送給將要遠別的友人……甚至整個西安就像是一本書,他把過去你讀過的許多書攤開來、擺在你麵前,讓你看、讓你摸、讓你品味。

說到西安的碑林,我想講一件趣事。在北京大學我選修過一門叫做《西方文明史導論》的課,老師一次特地為我們請來一位希臘的拜占庭文化專家講“拜占庭和中國”的專題講座。

課上提到過一塊石碑,碑上刻有“景”字,記述的是基督教的一個派別唐朝期間在中國傳播的曆史。當時我對此並沒有什麼特別的感覺,直到今天寫這段話時才查到,原來這塊石碑就安放在我去過的西安碑林博物館。

如果沒參觀過碑林,這塊“景”字碑和他承載的文化內涵隻是我腦中的浮雲,隨著講座結束也就飄散而去了;如果沒聽過講座,我在碑林裏轉悠個十天半個月,也不會知道有這樣一塊特殊的石碑。

誰叫“讀萬卷書”和“行萬裏路”總是並列齊驅呢?他倆親密無間、不可割舍啊!

走萬裏路與讀萬卷書相得益彰

媽媽走萬裏路的一層意義是,讓孩子把書本上學到的知識拿到社會中去體驗、驗證,進一步領會與加深所學到的知識。

為更好地走萬裏路,行前的讀萬卷書是少不得的。

為了解旅遊目的地情況,除上網查詢資料外,還可以看些相關書籍,把行前的功課做深做透。旅遊回來,一定要寫點什麼(流水賬也行),這一寫又得去看書。

讀書——走路——讀書,每一個循環,就能得到大大提升,如果隻是走路(旅遊),而且事先不探路(查閱資料),事後不回憶總結,旅遊就變成了純玩,收獲的東西也就有限了。

走萬裏路還有一層意義,它可以學到書本上學不到的知識。

在走路中會碰到許多以前未接觸過甚至未知的東西,這些未知的東西促使我們擴大讀書的範圍,帶著這些新增加的知識到下一次走路中去驗證,走路——讀書——走路這樣一個循環,把我們的學識提高到新高度。

走萬裏路,實質上是一種全方位的感知與實踐,可以鍛煉多方麵能力,這是隻會讀書而不去實踐的孩子所欠缺的,而這些能力都是孩子未來走向社會所必須具備的,如行動的能力、實踐的能力、做事的能力、學以致用的能力,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