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4章 未名湖,我來了—高三北京遊(2 / 2)

2005年前,每年申請報考北京大學的學生有3000~6000人,2006年猛增到15000人,2007年高達18053人。2007年,通過初審獲得筆試資格的有2578人,獲得麵試資格的隻有1121人。

以往,北京大學自主招生數量不能超過招生總計劃的5%,2006年擴大到11%,2007年初步定招700人,如果考生被專家組認可的話,可擴大招生比例,但不超過20%。

這一政策對學生非常有利,能否被北京大學錄取,完全取決於學生個人表現是否令專家組滿意。

聽到這些情況,我們母子倆信心滿滿。晚上回酒店後,兒子稍微準備了一分鍾的個人介紹就入睡了。大考前兒子向來都是這麼平靜。

考的是綜合素質

第二天一大早我們就去參加麵試。

與高考比,自主招生考試更能看出孩子的綜合素質。筆試考語文、數學、英語、物理、化學五科,主要看學生的知識麵,麵試則看學生表達與應對能力。

在這樣一個人才集中的考試中,如何讓自己脫穎而出,一分鍾的自我介紹就顯得很重要。兒子沒有像大多數人那樣,羅列自己的成績,而是介紹自己的特長,比如說有自省能力,既誌存高遠又腳踏實地等。

麵試以小組為單位,每組5個學生,三個老師。每組考試時間1個小時,20個組同時進行。考生有兩次抽題機會,第一輪用三分鍾回答自己的考題,第二輪補充回答別人的考題。

兒子抽到的考題是,如何看待社會上貧富差別對學生的影響。回答別人的考題:一是對新能源的看法,二是對婚姻中門當戶對的看法。他之所以選擇這兩題,是想比較全麵反映自己的水平,前一題表現自己對當代高科技的關注,後一題表現自己對社會問題的思考。

學校就是通過這樣的方式,考察學生知識與思維的廣度與深度。初一看這些題,誰都能回答個一二三來,但回答水平的高低,主考老師很快就能分辨出來。這些題,考前是無從準備,靠的是平時積累。

這就是北京大學麵試的風格,題目是開放性的,你有多大的才能,就有多大的舞台。

兒子自然是自我感覺很好的那種,麵試分數出來也是我們預期的那樣,得了高分。

帶著愉快的心情,我們隨後聆聽了幾場北京大學教授的專題講座,還專程到中國科技館去玩了一天,最後才依依不舍地離開了北京。

接下來的事就比較簡單,2007年1月10日,兒子被確定錄取了;1月20日選定了專業;春節前,學校在招生網站上公布了最後錄取結果,隻是正式錄取通知書要到五月底才寄出。

無論如何,這個春節我們一家人過得非常開心與踏實,因為兒子一隻腳已經跨入了北京大學的校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