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 讓個性迎風飛揚—初三澳大利亞遊(1 / 1)

一個也不想少

媽媽時光如梭,轉眼兒子初中即將畢業了。初中三年,兒子已經成長起來了,數學競賽方麵小有成就。2003年,他獲得全國“祖衝之杯”數學競賽廈門市一等獎第一名。同年,他又獲得了福建省高一數學競賽一等獎。

當時負責數學競賽的老師,希望兒子能專心搞數學競賽,可兒子想全麵發展自己,既要做好學生會工作,又要參加學校合唱團集訓。

到了暑假,數學老師以為能好好利用這個時間,提高兒子的數學成績,可兒子被學校選為外派交流生,要去澳大利亞一個月。

這次交流,除國際長途旅費需要自己支付外,食、住、學費等其他費用由澳方負責。更重要的是,能與當地學生同吃、同住、同學習的機會太難得了。兒子不願放棄這麼好的機會,向數學老師保證,一定利用出國遊學的空隙多做數學練習。

在國外,才真正懂得了愛國

7月30日,兒子再次離開家獨立遠行。

兩個老師負責六個學生,安全根本不成問題。最大的挑戰是,孩子能否適應澳大利亞全英文的生活與學習環境。與上次去英國住牛津的大學生宿舍不同,這次住在當地人家裏。

在澳大利亞期間,正好奧運會在雅典舉辦。兒子與房東的朋友們喝茶聊天時,澳大利亞人稱讚中國的體育很強,獲得了不少金牌,這讓兒子感到很自豪。其實在國內受多少愛國主義教育都沒什麼感覺,人一旦到了國外,一切就都和祖國息息相關了。

兒子在澳大利亞訪問日記中寫到:“中國隊的表現很令人振奮,到目前已獲得17塊金牌了。我們在海外實在是很自豪。”

發展個性的中學教育

如果說去英國遊學,隻是對國外有個初步印象的話,到澳大利亞的學習,就是一次深度的接觸和體驗。

兒子在澳大利亞期間,與我一直保持電子郵件交流,在大約兩萬多字的來往函件中,他對澳大利亞做了一些觀察。國外中學教育非常注重個性發展,這點,給兒子印象非常深刻:隻要有人選課,即使隻有一個學生,學校也會專門為他開這門課。

兒子在來函中說:這裏是典型的國外教育模式,學生根據每個人各自不同的課表找班級上課,課程設置了許多選修內容。

夏威爾的課程十分豐富,除正常的必修課,如英語、數學、科學、體育等之外,還有影像技術(包括攝像、攝影、擴印照片、視頻處理,等等)、建築學、經濟學、各國曆史、多種外語、樂器課(老師學生一對一上課)、樂理課,等等,大概有四五十門課可以選。

當地學生除了必修課外,選選修課簡直像在市場上買菜(我們當然不能,因為我們隻能跟著自己寄宿主人家的哥哥(host brother)上課,否則學校還得專門為我們安排一個月的課,這樣會讓老師混亂)。

有天上午,學校又給十年級學生開了一堂選課輔導講座。但“講座”的各科老師像做廣告一般宣傳自己的學科。能這樣選修,使得當地學生的特長很明顯,例如十年級學生的高等數學竟涉及微積分,顯然比國內的課程難度大。但事實上,隻有不到一成的學生學這門課。

其餘選的都是基礎數學和數學方法之類的科目。(數學是必修的,但選哪種難度的數學是學生的自由,但需滿足學分的要求,就低不就高。)單科突飛猛進的現象較為明顯。

不過一些被國內忽略的科目,在澳大利亞卻受到了學生和家長的重視,比如音樂、美術、體育等。每人都有一項特長,或者樂器或者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