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夏令營活動中女兒表現搶眼,這本來是件令人高興的事,可媽媽發現女兒過於好強,輸不起,反而不利於今後的發展。如果不是母女一同參加夏令營,她恐怕無法了解、認識到孩子的這一缺點。我很讚同媽媽的意見,凡事有度最好,孩子無法掌握好度,是需要家長引導的。
我與兒子同遊,也有同樣的收獲。
途中,我們的交流比較透徹,兒子每每發表宏論,都會令我眼睛為之一亮,重新睜大眼睛看兒子,想知道他小腦袋裏到底裝了多少東西。旅行像個放大鏡,讓我們都能看清對方的優缺點,如有不足,我們都會想辦法加以修正。這樣的旅遊,兒子每經曆一次就成熟許多。
孩子渴望真情溝通
兒子旅遊確實能加深親情。記得六年級暑期的三峽遊,是我第一次和小姨家、外公外婆一起出遊。外公外婆因為年紀大,身體欠佳,需要照看。我和表弟以前在家總是讓外公外婆百般嗬護、諸事包辦,那次則要細心照顧他們。現在回想,那不正好是家長和孩子溝通情感的絕佳機會嗎?
平日在家,我們學業都忙,外公外婆家務活也忙個不停,隻有餐桌上還有點時間說說話。出門在外,遊船上吃睡不需張羅,大家共同的“工作”便是一起聊天、觀景。船艙裏、飯桌前、甲板上、路途中,我們聊風景,又在宜人的風景中聊家常、講故事。
沒有比小三峽的秀美風光,更令人心情舒暢的了,沒有比大三峽的宏偉氣勢,更令人心潮澎湃的了,而這些美好時刻我都是與我的家人度過的。
這些時刻,不需要言談,我們的心便可以貼得更近。
是的。家裏頭乏味的日複一日,媽媽黃臉婆似的嘮叨,爸爸嚴峻的麵孔,孩子怎能不心生厭煩?家裏的餐桌上,一家三口一言不發,一發就“不可收拾”、不歡而散的場麵比比皆是。這時需要換個地方,如孩子最喜歡的餐廳、環境舒適新鮮的酒店,大家放鬆心情才能打開話匣。如果一家人嫌周末熙熙攘攘的餐廳也拘束,出個遠門、旅遊一趟或許是個好辦法。
爸爸在漂流時展現的男子漢氣概,能讓兒子五體投地,媽媽在酒店裏不辭旅途勞頓地拾掇行李、安排衣食,會讓女兒忍不住去做幫手。這一切的關鍵,在於家長流露真實、充滿愛意的自我——孩子才會理解父母、敞開心扉,曾經溝通中的障礙就會冰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