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小小年紀,背個大大的畫夾,走到哪裏都會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每每看到這個小不點,煞有介事地邊看遠處的景物,邊在畫板上抹抹畫畫,圍觀的路人都會誇他畫得好。兒子在誇獎聲中越畫越帶勁,越畫越好。
就這樣,兒子看著身邊的城市在不斷地長高、長大,自己也跟著成長、成熟。
也正因為如此,兒子特別熱愛、關心這個陪伴他成長的城市——廈門。上大學後每次從北京放假回家,他都要他父親帶他去城裏城外轉轉,看看有什麼變化。
幼童時期遊玩身邊城市的快樂經曆,給兒子打下了深刻的烙印,各種建築物、自然風景成了他畫作中的主角。他能一筆不斷地在紙上繪出一個龐大、錯落有致的建築群來。
小學階段,兒子獲得市級、省級、國家級的美術繪畫比賽獎項達20多個。
小學六年級時(2001年),兒子畫的《鷺島的明天》,把現實中廈門的標誌性建築、風景,以及他心目中未來廈門應該建設的模樣盡繪其中。特別是他畫中未來廈門連接金門的跨海大橋最有創意,而“廈金大橋”這個概念直到五六年後,才成為兩岸成年人熱議的話題。
正因為畫中的“氣魄”和“遠見”,加上很有創意的表達形式,《鷺島的明天》這幅長達3米多的白描長卷,吸引了市、省及國家評委們的眼球,一路過關斬將,一舉奪得了全國少兒美術最高獎——文化部蒲公英金獎。
省、市兩級政府,專門為當年獲同級別獎項的各類藝術作品(絕大部分是各藝術團體和成年人的作品)頒發獲獎證書與獎金。
兒子上大學雖然沒有選擇美術專業,但是作為行知教育的美育熏陶,這給他的全麵發展增加了推力。
其一,形象思維得到了很好的鍛煉和發展。想象力豐富,思維就特別活躍。兒子小學二年級暑假,我帶他參加大學同學聚會。他居然舌戰“群儒”,與我那幫“鷹派”同學,爭論起台灣的“戰與和”來。兒子自然是“鴿派”,力主海峽兩岸和平發展。兒子在爭論中展示出的辯才,讓我的同學感到他是個做外交官的材料。
其二,鍛煉觀察力。畫畫寫生要觀天察地,總體把握,細節了解,具體表現。最能體現兒子觀察力的,要數小學三年級上學期的一篇作文《學校的小水池》。描繪這個隻有幾平方米大的小水池盆景,其他同學寫幾十字、一百多字就寫不下去了,兒子居然寫了500多字。他把小水池刻畫得細致入微、可觸可感、栩栩如生,讓人如同親臨。
培養孩子的想象力與觀察力,對孩子最直接的好處就是能提高作文水平。其三,培養空間感。這對孩子學習自然科學,特別是物理,會有很大幫助。
其四,審美修養得到了培養和提高,具有較高的審美情趣。我們家買家具、買擺設的物品,以及他們學校各種活動的策劃,兒子都有重要的發言權。
其五,擁有一個高雅的業餘愛好,利於修身養性。畫畫不僅能使生活豐富多彩,對工作也有很多啟迪和幫助。
每每碰到家長詢問,學前孩子學點什麼好?我總會毫不猶豫地告訴家長,學畫畫吧。學畫除了上麵講的好處外,學以致用的機會特別多,不斷的繪畫實踐,會讓孩子享受到繪畫的快樂,並構建未來的奮鬥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