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回 南北精英盡交鋒 自古知兵非好戰(1 / 3)

卻說唐王聖德二年、胡武王開平五年,初‘春’二月際,小霸王孫傑為報父仇,舉兵北伐,與胡國小周公呂曠大戰龍岆嶺,相持三個月之久,僵持不下,雖有數次‘交’鋒,卻是各有勝負。

四月,長孫彥(既子文)又從原來的南漢國中征集十萬‘精’兵,送至前線,孫傑兵力增至四十餘萬,實力大增,遂加緊北伐,誓要將龍岆嶺鏟平才罷休。子文二弟長孫琪與呂曠帳下雁翎十八騎輪番大戰,結果長孫琪不輸不贏,一番勞苦,卻得不到賞賜,還被叫去運糧草,很是懊惱。遇到兄長長孫彥便抱怨一番,霸王大材小用,自己功勞如何雲雲、、

子文卻安慰道,“二弟何必動氣,從來征戰以糧草為重,霸王要不是看二弟勇猛,此等重要的事是不會派給你。二弟身負全局大任,莫要輕視之”。長孫琪這才恍悟,歡歡喜喜運糧去了。前軍先鋒之職被紘王段鵬替代。

其實叫長孫琪去運糧是其兄長孫彥的主意,刀劍無眼,戰火無情,雖然長孫琪能武,卻也難說有個閃失。

兩軍陣前相持,長孫彥獻計與小霸王孫傑。

次日兩軍對陣,孫傑率軍攻關,那邊呂曠不再守城,而是出城迎戰,雙方城下‘混’戰,孫傑敗走,呂曠在後追趕,張巳急忙阻攔,“趙軍是詐敗,莫要中計了”。

呂曠倒是信心十足,“放心好了,我有雁翎‘精’騎,就算是計,又能耐我如何,將軍仔細守城才是緊要”。

呂曠不聽張巳之言,率兵追趕,不久果然被趙軍包圍,孫傑率軍翻身再戰,將呂曠一行人馬包圍,雖然被圍,呂曠仍然鎮定自若,屬下雁翎鐵騎更是一以當十。呂曠不禁心下高興,“人說小霸王如何如何厲害,我看他也不過如此,有勇無謀之輩,區區小計,又能奈我如何。”雖然人數占優,可孫傑仍然占不到便宜,因此雙方打得難分難解。

就在這邊‘混’戰的同時,長孫彥已經引這另一軍攻到龍岆嶺關下,發動攻城,張巳不能守城,遂棄城而走。長孫彥乘勢拿下龍岆嶺,然並不久留,反而將關中糧草全部運出,而後出關,留了一座空城給呂曠,氣得呂曠七竅生煙。

然而呂曠仍不肯退兵,棄城而走的胡將張巳更是押回了糧草,使得長孫彥大吃一驚。張巳知道糧草重要,早早便在龍岆嶺北麵築了糧倉,作為補給,現在終於派上用場。呂曠以前眼裏的張巳不過是靠著祖上‘陰’德,才能備受重用,現在看來是有真本事,難怪父親保舉他為龍岆嶺鎮守了。

長孫彥一計失算,反而失去了奪回龍岆嶺的好時機,孫傑一時也沒有其他計策,遂不禁埋怨起來,不久探馬報告,呂成龍率軍來到,戰局更是對趙軍不利,長孫彥遂勸小霸王退兵,以避敵軍鋒芒。孫傑卻是不聽,以為長孫彥膽怯。長孫彥一計不成,又獻一計,在呂成龍立足未穩,還沒與龍岆嶺守軍會和之時,半路截擊。鎮北將軍公孫康卻是極不讚成,認為呂成龍狡詐多謀,必然是早有準備,嘲笑長孫彥的計策是送羊入虎口,自尋死路。一向敢於冒險的小霸王孫傑此時也開始了穩妥的態度,不敢冒進。

兩計失策,不受信任。長孫彥心情失落到了極點,逗留軍中一無建樹,在前線沒有了出戰的機會,遂請求回國,孫傑也樂得長孫彥回去,有他在身邊,左右思維,總顯得自己有些“無能”。常平王孫休、江夏王孫陽、忠勇伯張興堅決挽留,結果也於事無補。孫休是孫傑四叔,也敢於反對孫傑,可惜孫傑知道他要執意保留長孫彥,便躲著不肯與他見麵。

此時已至五月,

卻說長孫彥剛回到趙國邊境,便遇到信王孫宏的貼身‘侍’衛高勃,高勃是長孫彥見過的武功最高、也最有膽識的衛士。從高勃口中得知,建偉伯常雲造反了,具體原委不知,長孫彥勸他不要把消息告訴趙宣王孫傑,以免他分心。此刻孫傑用兵在外,無心回顧,得知消息後,反而自‘亂’陣腳,瞻前顧後,反倒不能一心對敵。再說常雲之‘亂’,極易平定。高勃遂未去見孫傑,而是跟著長孫彥回國,長孫彥趕緊修書一封,叫長孫琪回南漢故地征兵,然後到昌都與他回合。

卻說長孫琪得了押運糧草的差事回國,沒到昌都,便聽說常雲造反的消息,未作停留,趕緊轉回到南漢國,先保住家眷,以免被常雲的叛‘亂’‘波’及。當他得到兄長長孫彥的書信,便急忙四下征兵。所幸南漢國國民一向對長孫氏的治理感恩戴德,人心擁護,踴躍參軍,所以不到七天,便征兵五萬餘人,另外糧草十數萬石。長孫琪整齊兵馬,便疾疾向昌都進發,然而路途遙遠,雖然急行軍也還是遠水不解近渴。

常雲身兼羽林衛和司空校尉,手中握有宿衛禁軍的兵權,常雲一直是孫傑的得力心腹幹將,跟隨孫傑,南征北戰,可惜他雖然勇武,卻是有才無德之人,功高自傲,不甘久居人下。孫傑把最重要的禁軍‘交’給了他,可常雲卻並不領情,自以為有功於國,最終卻沒被封為柱國,始終心存不滿,憤憤不平,‘陰’謀叛‘亂’,孫傑領兵除外,內部空虛,給了常雲反叛的時機,又被嫣然公主唆使驅動,遂發動叛‘亂’。常雲先發製人,當即出兵將信王孫宏控製,其他公卿王侯凡有反叛、拒不服從的,盡皆遇害。駙馬王凱領兵與常雲在宮外廝殺對抗,最終力孤被擒,常雲把他作為反對典型,在殿前處以極刑。屍首被分割,傳送各地,曉諭各地。結果適得其反,各地紛紛起兵勤王扶主,鎮守南方的淮陽王孫賁領本部人馬三萬,鎮西將軍慶王公孫越與普忠公公孫度合兵三萬,鎮東將軍緱‘陰’王張烈發兵二萬,三路人馬從三個方向浩浩‘蕩’‘蕩’殺奔昌都。形勢對常雲已然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