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運,大國之運
封麵故事
作者:王旭東
1月26日,中國自主研製的大型軍用運輸機(俗稱“大運”)成功首飛,這則消息令人振奮並持續發酵。需要強調的是,作為一個GDP排名世界第二、正在崛起的大國,發展大運是遲早的事情、理所當然的事情,不發展那才叫咄咄怪事。
回望:大運連國運
1942年,中國河南發生了吃的問題,70年後,馮小剛將其拍成了電影,讓國人為之震驚。這一年在中國還發生了一件與大飛機有關的事情,那就是“駝峰航線”的開辟。
那是在抗日戰爭最困難的時候,當時中國是一個落後的農業國,戰爭急需的重要物資均需進口,維持國際交通線至關重要。正是看到這個致命弱點,日軍切斷了中國所有的國際交通線:東部、南部沿海被封鎖,桂越、滇越鐵路被控製,滇緬公路被切斷,中國尋求開辟西北陸路通道的努力受阻……於是,開辟從印度到中國的空中運輸線就成了唯一選擇。
“駝峰航線”從印度東北部阿薩姆邦汀江等地,飛越中緬印邊境崇山峻嶺(被稱為“駝峰”),到中國雲南昆明、四川重慶,途徑高山雪峰、峽穀冰川和熱帶叢林、寒帶原始森林、以及日軍占領區,地形複雜、氣候惡劣,接近於當時運輸機的飛行極限。“駝峰運輸”是世界戰爭空運史上持續時間最長、條件最艱苦、付出代價最大的一次空運。從1942年5月開始,到1945年9月結束,持續了3年零4個月,共運送了85萬噸戰爭急需物資。其間,美軍先後投入飛機2 100架,中國航空公司100架運輸機傾巢出動,中美雙方參與總人數達8萬多人,執行任務的飛機都是當時的“大運”,有DC-3、C-53、C-47、C-46等。惡劣的飛行環境,使中美雙方遭到嚴重損失,官方資料稱中美共墜毀飛機609架,犧牲和失蹤飛行員1 500多名。有民間學者認為,“駝峰運輸”中,中美墜毀飛機數超過1 500架,犧牲飛行員接近3 000人。美國《時代周刊》曾這樣描述駝峰航線:在長達800餘千米的深山峽穀、雪峰冰川間,一路上都散落著這些飛機碎片,在天氣晴好的日子裏,這些鋁片會在陽光照射下爍爍發光,這就是著名的“鋁穀”。
“駝峰航線”就像一條細細的臍帶,維係著中國與世界的微弱聯係,這是一條“生命線”,對於打破日軍對中國的圍困,提振中國人民的抗戰信心,最終擊敗日本軍國主義,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如果說“駝峰運輸”的悲壯色彩像厚厚的積雪掩蓋了它應有的價值,那麼,“柏林大空運”則是一個依靠大飛機救活一座城市的故事。
1948年6月24日,蘇聯突然采取軍事行動,全麵封鎖了盟軍出入西柏林的交通線,包括公路、水路,使西柏林頓時成為“陸上孤島”。盟軍決定通過空運來拯救這座城市。6月28日,美、英第一批空運物資運抵西柏林,開始了前所未有的空運壯舉。當時的西柏林有220萬居民,每天需要至少4 500噸物資才能維持基本生存。美英空軍所麵臨的是,除了飲用水,幾乎可以想象的一切物資如一張紙、一支筆,都需要空運進去。開始每天運2 000噸,後來增加到4 000噸、8 000噸,最後竟到12 000噸……從法蘭克福到西柏林的空中,共設置了上下重疊的5層航線,航線之間的高度差隻有500英尺(約150米)。在高峰期,平均每一分鍾就有一架飛機降落。就這樣,到1949年5月,蘇聯地麵封鎖解除,“柏林大空運”才告結束。
“柏林大空運”共出動運輸機27萬餘架次,運送物資232萬噸,徹底拯救了這座即將被困死的城市。當然,這其中也不乏溫馨的故事。一位名叫霍爾沃森的美國飛行員,分發給機場附近孩子兩個泡泡糖時,孩子的感激令他十分感慨,他於是向孩子們保證,下回他再來,一定帶更多的泡泡糖,他讓孩子們注意抵達機場上空的飛機中搖晃翅膀的那一架。第二天霍爾沃森從搖曳著機翼的飛機上,空投下了用手絹包好的一大包糖果。霍爾沃森從此獲得了一個綽號——“搖翅膀叔叔”。
不是要探討大運的社會意義嗎?請想象一下“鋁穀”吧,那些爍爍發光的金屬碎片,帶給你的絕不僅僅是悲壯;回味一下空投糖果的畫麵吧,空投的實際是一種希望。
大運,依靠其龐大的身軀和超越空間阻隔的能力,曾經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
解讀:藍天飄大旗
那麼,大型軍用運輸機最直接的價值——軍事意義何在呢?
時間回到四十多年前的1969年,當時主持軍委工作的林彪提出了“兩個大搞”,即:大搞運輸機,大搞直升機。為什麼林彪會提出“兩個大搞”?因為他深知機動作戰之於軍事行動的重要性。林彪後來自絕於人民,成了一個灰色人物,但作為一個軍事家,其軍事才能和軍事眼光是有水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