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0章 人要學著主動適應環境(2 / 2)

其次,父母要讓孩子改變觀念,不要期待環境為你而變,而是要主動改變自己來適應環境。當孩子需要麵對陌生的環境、陌生的人和事時,父母應當給孩子這樣一個印象:人人都要麵對陌生環境、陌生的人和事,這其實沒有什麼可怕的。要積極適應新的環境,積極麵對並盡力解決新環境中可能出現的困難。

比如,孩子剛進入新學校時,父母不必親自帶孩子去認識教室、同學、幫孩子找座位、整理書包,請同學和老師關心照顧自己的孩子,隻需給孩子做足夠的適應新環境的思想準備,告訴孩子在學校能認識很多同學和老師,能學到很多新知識就可以了。同時,還要讓孩子知道,適應新的環境需要一個過程,與其抱怨,不如努力去適應。

父母的言行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的適應能力。父母不擔心,孩子才不會感到緊張和無所適從。孩子將會自己去適應新的環境,認準自己的教室、座位,記住老師和同學的名字,忘帶文具懂得找同學借,遇到不會的事情時知道如何向老師谘詢。隻有這樣,孩子才能很快適應學校的新環境,融入到班級集體生活中去。

再次,父母不要過分幹預孩子的人際交往。孩子隻有融入了集體環境,通過與別的孩子打交道才能學會調整自己在群體中的角色,學會如何和人交往、交流情感、增進理解,學會主動與人交談,學會尊重和包容他人,學會如何麵對壓力、對抗挫折,學會如何在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有時,孩子在交往中可能會表現出遷就、順從他人的行為,父母為此不高興,總感到孩子受了委屈,於是出麵幹涉孩子的交往行為。父母的這種行為會讓孩子喪失與人交往的熱情和自信。因此,父母不要過分幹預孩子間的交往,隻需積極主動地引導,為孩子提供足夠的交往機會即可。

父母更要以身作則,培養孩子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一旦孩子有了足夠的適應環境的能力,生活、工作和社交的能力就會增強,既能經受住挫折的考驗,也能夠牢牢把握住機遇,擁有相當的競爭力。而缺乏適應環境能力的孩子往往在挫折麵前軟弱無力,在機遇麵前無法把握得住,很少有進取、拚搏、奮鬥的精神,從而悲觀失望,放棄了該做的努力,得過且過,在乎庸中度過自己的一生。

人生之路蜿蜒曲折,但世界不會為誰而改變,環境也不會主動去遷就任何人,我們必須學會適應環境。生活在荒郊野嶺,就得適應荒涼和寂寞;生活在城市,就得適應噪聲和擁擠。放養你的孩子,隻有讓孩子主動學會去適應環境,掌握生存的本領,才能披荊斬棘,勇往直前,到達光輝的頂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