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是禮儀之邦,一個人是否有禮儀修養,不僅是衡量這個人為人處世的道德標準之一,也是衡量一個民族的文化層次和文明程度高低的重要標準。然而如今的人們似乎越來越缺乏禮儀修養,十字路口汽車和行人搶路的現象比比皆是,公共汽車上的老弱病殘專座上坐著的卻是年輕人,排隊買票的隊列裏加塞現象屢禁不止,更可怕的是,這種現象已呈低齡化發展趨勢。
現在的一些孩子,似乎缺少了最基本的文明禮儀修養,對長輩缺少應有的禮貌;隨便給同學取侮辱性的外號,罵人吵架出口成“髒”;不遵守公共秩序;隨父母赴宴時絲毫不顧及餐桌禮儀,一上菜就搶吃搶喝等現象並不少見。
而現在有些父母,把教育的重心放到抓智力教育上,忽視了文明禮儀的培養,有些父母甚至錯誤地認為,孩子懂不懂文明禮儀沒有關係,隻要孩子學習好,考上個好大學,在社會上就能混得開。但是,一個人如果連最起碼的禮儀修養都沒有,不懂得尊重父母、不知道尊重他人,沒有一顆感恩的心,沒有和他人團結協作的精神,那這個人即使再聰明,成績再好,也很難在社會上立足,更談不上成為有用之材。
在這個世界上,學會尊重他人是每個人應該具備的良好品質。人有職業分工的不同,但無貴賤之分,每個人都有他閃光的一麵,也有他平凡的一麵,不論是科學家、藝術家,還是普通的環衛工人,隻要是勞動者,都值得人尊重。
普希金說過:“尊重別人吧,這樣會使別人快樂加倍,也能使人痛苦減半。”尊重他人就等於尊重了自己。尊重他人是一種崇高道德的表現,不一定是物質上的給予,可以是一次活動,一個動作,甚至一句話。
教育孩子要尊重別人,父母可以用這個故事作為典型的案例:
一名富商在美國的街頭散步時,遇到一名窮困潦倒的年輕人在擺地攤賣舊書。富商看著年輕人啃著又冷又硬的麵包在寒風中瑟瑟發抖,頓生憐憫之心,他從身上摸出零錢塞到年輕人手中,轉身離去。然而沒走出幾步,富商又返身回來,眾年輕人的地攤上選了兩本書,並誠懇地對年輕人說:“對不起,我忘記拿書了。您和我一樣,其實都是商人!”
過了幾年,富商在參加一個慈善募捐會時,有一位年輕人認出了他。年輕人緊緊握著富商的手,說:“我一直以為我這一輩子也就是擺擺地攤的份,直到那次您跟我說,我和您一樣都是商人。因為您的尊重,讓我重拾自尊和信心,才有了今天的業績……”
僅僅因為富商一句尊重鼓勵的話,年輕人就有了後來人生的巨變,這一切都源於尊重的力量,尊重的力量是何其強大啊!
尊重他人是一種修養,是一種對他人人格與價值的充分肯定。對於某些方麵不如自己的人,你沒有資格用傲慢和不敬的話去傷害別人的自尊;假如自己某些方麵比別人差一點,你也沒有必要以自卑或嫉妒的心態去代替對他人應有的尊重。一個人隻要真心尊重別人,別人就一定會用尊重回報你。再來看看下麵這個不懂得尊重人的反麵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