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附錄媽媽與寶寶的性格(1 / 3)

現在的媽媽們都分什麼類型呢?不同的媽媽帶出來的孩子有什麼樣的性格呢?

典型個案:

陳淑是一家公司的行政主管。她處理事情井井有條,麵對問題理性冷靜,從不感情用事。理性是陳淑最為推崇的品質,遵章辦事是陳淑的行動準則。無論何人何事,陳淑首先想到的就是規則。有時公司的同事覺得陳淑有些不近人情,但是她嚴於律己,待人待己一視同仁,他人也無話可說。陳淑的精明強幹在公司中有口皆碑,頗得領導信任和倚重,不過和同事們關係都一般。在家中,陳淑也是一個有規則的人。3歲的兒子和她很像,循規蹈矩,事事都要講規則。

陳淑對此很滿意,心中卻隱隱有些莫名的憂慮。因為她發現,兒子似乎不願意和她親近。

性格分析

“理智型”人的優勢:

陳淑是理性占據上風的人。理智型的個體,性格品質中理智成分超越情感成分,善於通過邏輯分析得出結論;善於分析各種選擇的利與弊;善於批判性思維,理智感強、意誌堅定;容易接受冷靜的、實事求是的推理;做事講求實效,不感情用事。對於事業成功,這些品質都具有積極意義。

“理智型”人的軟肋:

在人際關係方麵,過於理智的人就可能會碰到一些麻煩。由於對情感不夠重視,理智型的人往往不善體會他人內心的情感變化,處理事務時也不善於照顧他人的心情,做出的決定往往對別人的需要重視不夠,有時會無意間傷害他人感情。對於他人內心的情感,理智型的人也不願傾聽,在他們看來,關注情感並不能解決實際問題,有時還會把事情弄得更糟。這樣的個體通常被視為冷靜的領導者,而不是一個可以親密交往的朋友。因此,這樣的個體有很多關係密切的合作者,卻很少有知心朋友。

在養育寶貝過程中,“理智型”媽媽可能會有以下表現:

經常對孩子說教,講道理,卻從不在孩子麵前表露情感。

孩子難以從母親身上看到情感反饋。處於自我中心階段的嬰幼兒通常會把媽媽的表現和自己聯係起來,疑惑、進而認定:“媽媽不喜歡我。”對於孩子而言,他的看法就是現實。而這樣的“現實”對孩子是一種很大的傷害。孩子會認同他認定的“媽媽的看法”,也會不喜歡自己,從而埋下自卑的引線。

不給孩子犯錯誤的機會。

精明強幹的理智型媽媽,對於孩子可能遇到的問題通常能夠事先洞察。為了提高效率,也為了避免以後的麻煩,理智型的媽媽通常會提前考慮並指導孩子,給孩子現成答案,卻很少給於孩子自己思考、麵對困難、解決問題的機會。

理智型的媽媽沒有想到,在麵對問題時不斷嚐試,並從自己的錯誤中學習,是個體能力發展的主要途徑。經驗是可以傳授的,但是能力必須通過實踐培養。幫助孩子解決一時的問題,看似簡單高效,卻剝奪了孩子成長的機會。依附於母親長大的孩子,由於沒有實踐經驗,缺乏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動手能力,責任心、自信心、社會適應能力都很差。生理上已經成熟,心理上卻依然幼稚。對事物沒有自己的判斷力和價值觀,遇到困難和挫折時不知所措,不會處理人際關係等。

對孩子的情緒表達不夠重視。

當孩子遇到挫折,希望向母親傾述時,理智型的媽媽很快會把注意力放到問題的過程、真相、解決方法等實質性的方麵,試圖建議孩子如何更好地處理問題。

其實很多時候,尤其是學齡前的孩子,需要的並不是指導。他們隻是需要傾述,需要有人傾聽。在傾訴中,孩子可以理清思路,並找到自己的解決方法。媽媽提供的建議不一定適合於孩子。

更糟糕的是,媽媽的說教會阻礙孩子清楚表達情緒。對於孩子的情緒表達需求,理智型的媽媽往往不甚關注,不能做出適當的反應,甚至批評孩子的情感表露是一種“軟弱”的表現,貶低孩子情緒反應的價值,逐漸壓抑了孩子的情緒表達。久而久之,孩子會感到無法得到母親的理解,無法和母親溝通,逐漸不再嚐試向母親吐露心聲,親子之間的距離也就逐漸拉開了。

此外,孩子不能痛快表達的情緒並不會自行消失,它們總會試圖通過其他途徑表達出來。如果找不到適當的方式,有些孩子甚至會以傷害自己的方式試圖表達內心的挫折感。這是任何一個媽媽都不願意看到的。

過多的規則束縛了孩子的自由發展。

理智型媽媽對於規則的重視,也可能會從工作延伸到家庭中。孩子常常需要遵守很多明規則或暗規則。如果孩子違背了規則,就會受到媽媽的批評。過多的規則會壓抑孩子的自由,束縛孩子的行動,不利於孩子自由地成長和發展。事事需要考慮規則,會使孩子變得遇事猶豫,畏首畏尾;事事循規蹈矩的孩子,看似中規中矩,卻也缺乏創新精神,不敢突破常規。這樣的環境中長大的孩子,通常個性謹慎,少有冒險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