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思想政治課教學的心理誤區與跨越(1 / 2)

德育研究

作者:陳東俠

【摘要】本文試就思想政治課教學存在的主要心理誤區作一剖析並就其跨越走向談些粗淺之見,以達拋磚引玉之目的。

【關鍵詞】思想政治課教學 心理誤區 跨越

第一,要變教學目標設計的“片麵性”為“全麵性”思想政治課教學存在的心理誤區之一就是做為施教主體的政治教師在教學目標追求上隻重視知識的傳授和學生的“考分”,反映出教學目標的“片麵性”。

這種“片麵性”又表現為:在教學指導思想上同化於社會上的錯誤認識——感到隻要認真完成課堂45分鍾,隻要讓學生的考試成績理想就是一個當之無愧的“好教師”,就是一個“高水平的教師”;在教學設計與備課上隻注重於構思知識的講解與傳授;在組織教學上僅敏感於學生知識理解掌握和成績的差異;在對學生的評價觀念上認為成績優秀的就是“好學生”,平時關心學生大多是作業與成績等等。顯然,教師如果隻傾注實現這一目標,存在上述教學心態,勢必同思想政治課教學任務相悖,同教育心理學相違,也會同自身教學企盼相反。

思想政治課教學大綱提出的教學任務和目標要求是多方向的、深層次的,整體性的。如果隻重視理論知識的“講解與說教”“檢查與考試”是非常片麵的,顯而易見,這是“折扣”的執行《新課程標準》,不利於《新課程標準》的真正落實。從教學過程本身而言,它既是複雜的師生智力活動過程,也是奧妙的師生心理活動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完美的課堂教學整體目標,應該促進學生的個性全麵和諧發展。前蘇聯著名教學論專家讚科夫認為,在教學過程中學生不僅要獲得知識,同時要得到一般發展。

限於智力開發顯然是不夠的,特別是對於特殊的具有多重任務的思想政治課更是如此。事實上,政治課教學如果在目標上存在“單一性”“低標準”“小範圍”,就自然地捆住教師的教育思想,限製了教學思路,就會阻礙學生各方麵能力和個性心理的發展。為此,思想政治課教學在目標上應注意“全麵性”和“高要求”。

政治教師要在每堂課教學中想方設法努力讓學生的知識、能力、覺悟和心理素質水平得到提高:“高要求和全麵性”的壓力下促使自己的教學走向成熟、走向新的境界。

第二,要變教學心理氛圍的“逆反性”為“相容性”思想政治課教學的心理誤區之二就是存在“逆反心理”。

這種逆反心理不僅存在於學生之中,而且在政治教師中也存在。教師的逆反心理主要表現為教師對其職業、專業的不順心;對教材“多變性”的反感;對教材理論與實際“差距”的茫然;對高考教學難度提高的困惑;對政治教師言行特殊要求的潛在壓力等。

學生的逆反心理主要又表現為對一些枯燥教材內容的乏味;對社會存在輕視政治課現象的認同;對為應試而大量背誦的厭倦;對教師簡單古板教學的失落感;對教師言行不合“理論要求”的不滿;對教師教育要求的直接或間接抵觸等等。上述師生逆反心理的存在嚴重阻礙了思想政治課教學成功的取得。為此,變師生對教學的“逆反性”為“相容性”就成為政治教師自我提高的一個客觀要求。一方麵教師要不斷地進行自我教育,克服自身的逆反心理,消除一些不正確的觀念,立誌於政治課教學事業,拿出勇氣和信心排除心理障礙,“輕裝”教學。另一方麵,最重要的是要不斷努力學習錘煉,提高自己的思想素質和業務素質,實現以精辟的政治理論說服學生;以精湛的教學技藝吸引學生;以良好的師表感染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