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定要改掉這個壞“習慣”(1 / 1)

一定要改掉這個壞“習慣”

一起發生在18年前的中國校園投毒案,近日來成了全球輿論熱點。

5月3日,一位美國華人在“白宮請願網(we the people)”上發起請願,請求美國調查和驅逐朱令案的嫌疑人孫維,迅速得到了超過10萬人的回應。 按照規則,對於在30天內超過10萬人簽名的請願,白宮需要做出回應。

到目前為止,白宮沒有動靜——這其實是意料之中的:美國法律人士指出,由於這個刑事案件發生在中國,美國沒有管轄權;而且美國司法遵從無罪推定原則,在法院沒有判定之前,無論是美國政府還是司法係統都不可能將嫌疑人驅逐出境。

不過對於發起人來說,這些恐怕不是問題,他們要的是國際輿論的關注,以倒逼中國做出回應。從隨後北京警方的微博回應來看,這種預期應該是達到了,至少是某種程度上達到了。

一個案件,需要用這種“曲線救國”的辦法來探尋解決之路,其中滋味讓人唏噓。它是一個切片,凸顯了現今中國司法救濟“腸梗阻”的病症。

北京警方“犯罪痕跡物證滅失,最終無法破案”的回應無疑是令人泄氣的,但話說回來,即使按一些人的要求公布當年的案情調查記錄,也會無法讓輿論滿意,人們依然會在細節上窮追不舍。因為,他們已經無數次錯過了時機。是他們長達十多年的緘默,造成了無法補救的信任危機。

一個發生在中國最高學府的投毒案,因主體的特殊,案件承辦者承擔了巨大的壓力可以想見;接到報案時距案發已經半年,偵破難度大,這也是客觀事實。我們姑且把網上的“陰謀論”拋開不說,以一份善意,把北京警方的三緘其口當作一種“習慣”——事實上,確實也是一種習慣。每逢像朱令案這樣社會影響大的案件,政法部門總是“埋頭苦幹”,不管案情偵破順利與否,既不及時公布辦案進程,也不和受害人家屬進行坦誠溝通,更不理會輿論動向。這樣,就必然會給坊間質疑乃至謠言四起提供闊大的空間。所以,無論如何,這是一個對受害人及其家屬、對辦案方甚至對嫌疑人都很不利的壞習慣。

“依靠人民群眾”曆來是我黨的法寶之一,這個法寶曾幫助共產黨打下江山,可惜,後來,有些人卻慢慢疏離了它。“關門辦案”這個習慣的形成,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政法部門把辦案當成自家院子裏的事,沒有養成尊重民意的意識,更沒有明白“警民互動”對案件偵破的積極作用。假如換一種方式,把人們群眾當作一家人,有什麼心思和困難都及時和“家人”通個氣,那麼,縱使最終的結果不如意,也肯定能得到理解,而不是彼此猜忌。

我們並不認為,朱令案一定是可以偵破的;我們也不認同“命案必破”的思維和做法,事實上,那是反科學的“人定勝天”的愚昧思維。承認有些案件是無法偵破的,這也是司法理性化和人類認知水平進步的一個要求。但是,辦案一定要公開透明,要注重和社會的互動,開誠布公,讓公眾信服。尤其重要的是,不允許人為地製造“無頭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