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 :陳湯:沒有東風自己造東風(1 / 1)

有個成語叫“萬事俱備,隻欠東風”,體現的就是布局之人在很多情況下的顧慮。要想做好布局之人,就要知道相機而動,即依據客觀形勢來采取行動,隻有時機成熟,客觀條件滿足之後,才能有所作為。但在現實中的不少時候,做事的時機總是不成熟,甚至還會缺少一些重要的條件,這時該怎麼辦才好呢?是一直等下去,還是無奈地選擇放棄?其實,真正深諳厚黑之術的人,在這種情況下會有第三種選擇,也是最好的選擇——自己製造“東風”,創造條件來成全自己的事業。西漢時期的陳湯就是這樣一個深諳厚黑學精髓的人。在困難麵前,他敢於當機立斷,製造辦大事的條件。

[圖片]陳湯滅匈奴郅支單於之戰。

西漢漢元帝時,陳湯擔任西域都護府副校尉,與他的上級——校尉甘延壽一起奉命出使西域。當時,西域的情況十分複雜,北匈奴的郅支單於用武力兼並了呼偈、堅昆、丁令三國,使自己國的國力逐漸強盛起來,他還殺害了漢朝派去的使者。最後,他擔心漢朝會出兵報複,就向西跑到了康居。康居王對郅支單於很有好感,就將女兒嫁給了他。有了這個後台以後,郅支單於多次從康居借兵襲擊他的鄰國烏孫國,劫掠人口,搶奪牲畜財物。烏孫國王害怕他的軍事實力,不敢還擊,帶領部族逃得遠遠的。郅支單於的勢力因而日益膨脹,擁有了千裏之廣的勢力範圍。他倚仗自己實力雄厚,對康居王也擺起了架子,非常不尊重他,甚至有一次在盛怒之下殺死了康居王的女兒、貴臣等數百人。同時他又派出使者到闔蘇、大宛等小國,脅迫他們年年進貢。這些小國懾於郅支的淫威,都不敢不從。

在郅支單於橫行的時期,漢朝曾經三次派出使者到康居,索要先前被殺害的使者的屍體,郅支單於不僅不還,還出言侮辱漢使,稱“居困厄,願歸計強漢,遣子入侍”,連諷帶刺,真可謂是狂妄至極。

陳湯與甘延壽在奉命出使西域前就了解到了這種情況。當他們走出漢朝邊境的時候,陳湯就對甘延壽說:“郅支單於剽悍殘暴,稱雄西域,如果放任他發展下去,肯定會成為西域的一大禍患。現在,他居於遙遠的康居,疆土不穩,也沒有善於使用強弩的將士,如果我們召集將士,再聯合烏孫等國的兵力去攻擊他,他肯定守不住城池,就算要逃跑也沒有可以躲藏的地方。現在正是我們建功立業的大好時機啊!”

甘延壽也認為此時適宜發兵進攻,但是他們欠缺一樣最重要的東西,就是朝廷

的聖旨。朝廷不下令發兵,他們就無法調動各方力量來做成這件事。但是,要想讓朝廷下旨出兵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朝廷中那些昏庸的大臣必定不會同意陳湯挑起戰火的做法。因此陳湯等了又等,出兵的聖旨還是沒有到。麵對這種情況,甘延壽認為沒有聖旨,不可以自作主張。陳湯則越想越著急,認為如此大好機會,絕對不能眼睜睜地看著它溜走。

陳湯思來想去,做出了一個極為大膽的決定:他要自己造“東風”!主意一定,他果斷地假傳聖旨,調集了漢朝屯田之兵以及附屬的車師國的全部兵力。甘延壽正纏綿於病榻,聽到這一消息後大吃一驚,想爬起來阻止陳湯這樣做。陳湯手握劍柄,憤怒地斥責甘延壽:“大軍此刻已經會集,你還想阻止嗎?如果不能抓住戰機出擊,你還算什麼將領?”甘延壽隻好讓他繼續行動。於是,陳湯率領各路、各族士兵四萬多人,製定了統一的號令,分成幾路,大張旗鼓地向北進發,直搗敵穴,最終打敗了郅支單於,不但為先前遇難的漢朝使者報了仇,還提高了漢朝在西域各國的威信。

沒有“東風”,很多事情就辦不成,大好機會就會白白浪費,這一結果是令人痛心的。而有膽有識、深諳厚黑之術的人在布局時不會消極地等待,一味地抱怨,更不會輕易放棄。他們敢於鼓起勇氣去自己製造“東風”,人為地促使時機全麵成熟,繼而發起行動。在這個製造的過程中,我們可用的手段多種多樣,有時要用厚臉皮的招數,有時要用冒險的招數,這樣才能成功。曆史上著名的大澤鄉起義也是這樣的。秦朝末年,陳勝、吳廣在率領戍卒前往漁陽的路上想要起事,可是他們兩個人都出身平民,沒有號召力,於是他們就厚著臉皮,假借神靈之名宣傳“大楚必興,陳勝稱王”,讓眾人以為他們是天命所歸。其實,這就是一次成功的製造“東風”的活動。

風”的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