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量一個孩子是否優秀,學習成績並不是惟一標準。合作、勤奮、友善、感恩、責任、愛心,所有這些美德,永遠都應該受到稱頌。如果父母不具備這些美德,孩子們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當然會將這些美德丟得無影無蹤。提倡素質教育的呼聲一浪高過一浪,重視孩子心理健康已經刻不容緩。塑造孩子的完美人格,警惕他們形成扭曲的靈魂!
嗬護孩子的心理健康
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很多父母十分注重調節飲食,今天補鈣,明天補鋅,後天補血……但很少有人像重視身體健康那樣重視孩子的心理健康。
11月19日是聯合國規定的“學生日”。2004年的“學生日”,某市某中學發生了一件令人震驚的事件。
初三年級開完家長會後,一位學生遭到父母的責罵。該學生竟然想不通,夜裏悄悄從自家住的四層樓上跳下。
事發現場慘不忍睹,男孩約十五六歲的樣子,已經停止呼吸。男孩的母親呼天搶地,放聲大哭:“我就說了你幾句,怎麼就想不通呀……”圍觀的人群中不時發出唏噓的惋惜之聲。聞訊趕來的法醫也證實男孩確屬自殺,並從其頭部的致命傷推斷其是頭部先著地。
該學生幾天前才過完16歲的生日。據人們反映,因最近剛考完期中考試,他所在的學校召開了家長會。當天,這位學生的父母參加家長會,了解到孩子在校的情況後,對他進行了嚴厲的批評。這個男孩被批評後當即哭了。
後來父母和他各自回自己的房間休息。第二天清晨大約6時多,到了起床上學的時間,父母像以往一樣敲門想喊醒他,可是敲了幾下卻不見房裏有動靜。父母隨即推開他的房門,房裏無人。用手摸其被窩竟是冰冷的,而其房間臨江的一扇窗戶卻開著。父母感到不妙,立即下樓尋找,結果在大廈背後樓下的一塊待開發的地上發現了兒子的屍體。
其實,心理失衡、心理障礙人人會有,如同傷風感冒人人會得一樣。一個人在一年中很少有不患一兩次感冒的。同樣,一個人在一年中心理也不會總是處於最佳狀態。尤其是孩子,他們的心理承受能力相對較弱,遇到挫折或特殊的刺激,其情緒的波動幅度會很大,很難避免進入誤區。
據一項調查表明,69.5%的孩子有較大的心理壓力。此外,某市一所教育研究機構對2000名小學生所作的抽樣調查顯示,有40.1%的小學生說過“不如死掉的好”。這說明,心理危機在低齡化,父母與孩子的情感、兩代人之間的情感發生了障礙,再加上孩子平時由於學業繁重、競爭激烈所帶來的壓力,當孩子受到一些不良的刺激,如大人之間的交談、媒體上一些消極的內容,都會產生一些心理積澱和不當念頭。
此外,由於孩子缺少玩伴,放學後獨自活動,加之業餘生活單調,隻能是看電視或與父母接觸,久而久之,孩子越發孤獨、冷漠。
現代醫學越來越證明,擁有一個健康的心理,對一個人的一生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青少年時期是精神疾病的多發時期,更是不健康行為的孕育期。由於中學生心理活動狀態的不穩定;認知結構的不完備;生理成熟與心理成熟的不同步;對社會和家庭的高度依賴等,使得他們比成年人有更多的焦慮,會遭遇到更多的挫折,因而更容易產生心理障礙。若暫時性的心理障礙得不到及時排除,便會產生不良的反應,很可能影響以後心理的健康發展,甚至會釀成日後難以挽救的心理疾病。
既然心理健康對於孩子的成長如此重要,父母們應該如何嗬護孩子的心理健康呢?
——平時要注意觀察孩子
中小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大多都是一些不太嚴重的間題,有些問題父母是可以觀察發現的,比如父母可以直接問孩子你是不是感覺很緊張,是不是感覺學習壓力太大,心裏是不是有什麼事等等。
——學會向孩子道歉
當你向孩子道歉時,你就等於在教孩子相信自己的洞察力。如果你不停地批評孩子,在身體、情感或性情上辱罵孩子,你的孩子就會形成一種對生活本質的負麵看法和對世界的負麵看法。
——鼓勵孩子把自己的感覺表達出來
當孩子在你的麵前表露他的苦惱時,不要表現出驚恐、生氣或不相信自己的孩子。聽他完整地講完自己的困惑或感受,對孩子的一些困惑表示理解。允許孩子發泄孩子有哭的權利。孩子哭,有時並不代表什麼,他隻是需要發泄一下而已。
所有父母身上都蘊涵著改變孩子命運的神奇力量。當你自己從內疚、自責和憤怒的情緒中解脫出來的時候,你也解救了自己的孩子;當你的心情豁達舒暢時,孩子也不會患上“心理”方麵的疾病。
培養孩子的合作精神
隨著世界多元化的發展,有許多工作隻有在集體合作的基礎上才能完成。因而,在未來的社會,一個人能否與人合作,則決定著其命運。鑒於此,作為父母就應從小鍛煉孩子與人合作的能力。
五一勞動節,劉風和劉雨的父母要帶他們去郊外爬山,然後野餐。
臨行的前天夜裏,一家人經過討論,對準備工作進行了分配:媽媽負責去超市買食品,爸爸準備烤肉的爐子,10歲的劉雨提出負責所有餐具,12歲的劉風負責準備調料。爸爸提醒他們是否應該列出一個單子,一則防止遺漏,再則若家裏不夠的物品,可及時去買。劉雨很快就列出了單子,請爸爸過目,隨後便開始準備;而劉風卻跑到外麵找鄰居的孩子玩。爸爸警告他帶齊調料,否則野餐不會好吃。劉風邊跑邊說:“放心吧!我絕對不會忘記。”爸爸有些不放心,準備自己來做,轉念一想應當給孩子一個鍛煉機會,不要越俎代庖,於是便沒有再督促劉風。而劉風也很開心地玩到很晚才回來。回來後,他到廚房裏忙活了一陣,裝了滿滿一袋瓶瓶罐罐,便回房睡覺去了。
第二天一早出發,爸爸並沒有再檢查劉風的準備工作。一家人高高興興上路了。走了2個小時的山路,選好了野餐的地點,大家開始準備午餐。等肉烤熟後,每人倒了一杯飲料,整理好盤子,開始往烤肉上倒調料。
“劉風,烤肉汁在哪裏?”劉風伸手到袋子裏去找,怎麼也找不到。“我記得從冰箱內拿出來的。怎麼會沒有?”
“你有沒有列在單子上?”
“我沒有列單子,我記得我把所有的調料都拿出來了。”劉風又翻了一遍,大家都在那裏等著。
劉風最終沒有找到,不覺慚愧地低下了頭。
通過這件事劉風認識到,由於自己的過錯,不但影響了自己,也影響了別人,使這次的活動大為遜色。但是,爸爸並沒有責怪他,隻是無言地看著他,然而這件事情本身就深深教育了劉風。媽媽和爸爸有沒有想到劉風會忘掉一些東西呢?完全可能,或者說是在他們的意料之中。如果爸爸出麵督促劉風按列的單子準備,就像劉雨那樣,情況會怎樣呢?首先劉風會感到爸爸不相信他有能力料理這件事,自尊心會受到傷害;再者爸爸反複督促,會使劉風感到很大的行動限製,有為人所驅之感。這兩項加起來就會產生抵觸情緒,極可能甩手不幹,或與爸爸短兵相接一場,讓大家都不愉快,最後所有的事情還是需要媽媽來做。爸爸即使成功地迫使劉風按照自己的方法去做了準備,野餐因此而毫無缺憾,但劉風並沒有學到任何經驗與教訓,反倒加深了對爸爸的強製方法的反感。
顯然,劉風父母的做法是明智的。盡管這次野炊因劉風遺漏受到一些影響,但對劉風的成長卻有深遠的影響,教育他懂得作為集體一員應具備的責任心,懂得與人合作的重要性,懂得做事要認真有程序的道理。
與人合作的能力,已成為當今世界人才的重要素質之一。現在,隨著獨生子女的增多,父母大多對孩子都比較嬌慣、放縱,致使這些孩子養成了任性、脾氣大、與人合作能力差的毛病,這是父母的悲哀。有些父母把孩子視為掌上明珠,對他們百依百順,使這些孩子隻知道自己,很少想到別人,逐漸養成了“以我為中心”的不良心理狀態。
那麼,父母應該如何培養孩子的合作精神呢?
——給孩子一些思想準備
對家務勞動與家庭生活進行一些討論是必要的:關於孩子的年齡與做事的能力,關於大家生活在一起應相互幫助,關於每個人應負的責任,隨後便是列出家庭生活所包括的勞動項目等。這本身對孩子就是一個很好的教育,知道維持一個家庭的正常生活需要花費多少勞動,因而體會到父母的辛苦。這樣的討論會在孩子們心中建立起家庭是一個生活團體的概念,在這個團體中每個人都要分工合作,各司其職,相互幫助,才能生活圓滿。
——創造一個良好的家庭氣氛
一個整天爭吵不休的家庭,很難造就出一個具有和諧人際關係的孩子。作為父母,必須把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處理好。對任何人都要謙虛、平等、有禮貌。孩子的模仿能力極強,因此,作為父母首先自己要身正,這樣孩子就會以父母為榜樣,逐步養成與人合作的良好品德。
——盡可能多地讓孩子參加集體活動
那些“以我為中心”的孩子,開始在集體活動中很難與同齡夥伴和睦相處,隻有碰了幾次釘子以後,才會意識到在集體活動中一定要想到他人,讓孩子在活動中提高自身與人合作的能力。
與孩子溝通,就要抓住孩子的心理,與孩子玩成一片,樂在一起,那樣就可以做到與孩子真正意義上的溝通,從中教育孩子與人合作。
“口才”得益於“和父母的交談”
“三寸不爛之舌,勝於百萬雄兵”。一句話,表明了口才的重要性。現如今,要想在競爭中脫穎而出,有副好口才是極其重要的,因此,父母應該從小就鍛煉孩子的口才,但是,從何處著手呢?
有一位母親向講述了她訓練女兒口頭表達能力的過程:
女兒上小學了,學習好脾氣也好,家長說什麼是什麼,可就是不愛說話。但自從上了初中,學習成績每況愈下,脾氣卻逐日見長。說得輕了她就跟我頂嘴,說得重了她幹脆不理我,有時整天也不和我說一句話。為這事,我苦惱了很長時間。後來,我發現隻要我用管教的口氣跟她說話,她就滿臉不悅,一言不發。如果說到她感興趣的話題時,她就會神采飛揚,口若懸河。為了刺激她的說話欲望,我就盡量多找些她感興趣的話題。
不知什麼緣故,女兒特別喜歡雪,冬天一到,她就天天盼著下雪。於是,隻要是下雪天,我就早早地喊她出去看雪。她一聽說看雪,一骨碌就爬起來了,穿好衣服往外跑。河邊還沒有多少人,除了耀眼的白雪外,一切都是那麼安靜。當女兒望著這雪飄萬裏的世界時,高興不已,嘴裏不停地說:真是美極了。這時,我問她,你知道雪花有幾個角?她說,不是五個就是六個。我說,到底是五個還是六個?她想用手接住看看,可雪花落到手上,頃刻間就化成了水。女兒愉快地玩著,我看見她如此地開心,心裏想,雪啊,你能不能不“走”呀!
有一天,女兒問我知不知道銀河。當時我正在寫東西,頭也沒抬地說,我很小的時候就知道銀河。她問我有沒有見過銀河。我告訴她,我在農村時,一到晚上就能看見銀河。後來我想,女兒肯定對天文感興趣,找了個機會,我說要考考她的天文知識。她說,你考吧,不過我要先聲明,我知道的可不多。我問她,地球有多大年齡?宇宙是怎麼形成的?太陽係大還是銀河係大?她眨眨眼,想了半天也答不上來。我說,那就說點簡單的,你知道北鬥星嗎?她說在書上見過,但沒見過天上的。我告訴她,北鬥星是恒星,所謂恒星,也就是說它是永恒不變的,它一直呆在北方不動,當夜裏有人迷路時,就可以根據它來辯別方向。她說,好認嗎?我說很好認,它上麵四顆成長方形,下麵三顆拐個彎,有人說它像轤轆把,有人說它像勺子。女兒說,我晚上怎麼看不見?我說:城裏晚上燈光太亮,把夜空照得很亮,所以好多星星都看不見了。哪天你跟我回老家看星星。她愉快地答應了。
另外,女兒特別愛看動畫片,無論“中外”,隻要是動畫片她就看。但我卻從不看動畫片,感覺那東西純粹是哄小孩的。後來,為了尋找能和女兒談得來的話題,我也時不時看上幾眼,有時會和女兒邊看邊討論。我說你這麼愛看動畫片,知不知道動畫片是怎麼製出來的?她不假思索地說是畫出來的。我又問,既然是畫出來的,怎麼會動?她說不上來了。我不失時機地給她講動畫片的製作方法。有時我會問她喜歡哪些動畫片。她說最喜歡日本的,其次是美國的,最討厭國產的。我說我最喜歡的是美國的,其次是國產的,最不喜歡的就是日本的。她不同意我的說法,她說日本動畫片故事曲折,想象力豐富,最有看頭。每一次說動畫片,我們都要討論很長時間。
從上麵這位母親的親身經曆中,我們可以得知,隻要善於尋找孩子感興趣的話題,就能很容易地打開孩子的話匣子。因此說,父母在鍛煉孩子口才時,應就其感興趣的話題入手,進行交談討論,如此這般,定能提高孩子的口才。
電話、呼機、手機這些現代化的通訊工具普及後,人們逐漸擺脫了紙筆的束縛,而語言這門藝術越來越受到重視。一個人的語言表達能力不是先天的,而是可塑造的。除了上麵例子中那位母親的教育方法,家長還可采取以下辦法,幫助孩子提高口才。
——讓孩子多讀、多看、多背,促進語言發展
課本中大量的文章都是語言優美、邏輯性強、句子精練的好文章,其中詩詞更是語言的最精華部分。因此,朗讀課文、詩歌,並在理解的基礎上背誦下來,使一些名言警句深深地印在孩子的腦海中,就可為孩子的語言發展和口頭表達能力打下基礎。
——給孩子提供表達思想的機會
隨時向孩子提一些問題,如“今天遇到哪些高興的事情?”“星期天有沒有什麼活動?”“看了剛才的電視有何感想?”等等,注意傾聽孩子的講述。如果孩子講述的內容不清楚、難以理解,父母可以和氣地說:“對不起,我沒有聽懂你的話,請你再講一遍吧!”這樣既鍛煉了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又讓孩子感覺到家長對他所講的東西感興趣,從而為其語言的發展創建了良好的心理環境。
——創造語言發展的良好環境。
家庭的熏陶對孩子的一生都起著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家庭生活中父母要盡量做到言談俗;用詞恰當;多使用成語;誘導孩子與家長多交談。盡管大人說話用的詞彙孩子當時不一定全懂,但如長時間使用,孩子也必能悟出其中涵義,再經過慢慢模仿、運用,就能提高其口頭表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