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到為智
一個從小不會撒謊的孩子,長大了很少會撒慌;而一個從小喜歡撒謊的孩子,長大了很難讓他不撒謊。
幾乎每個孩子都有撒謊的時候。美國的一份調查結果表明:全美有2/3的孩子在3歲前就學會不說實話,而到7歲,98%的孩子說過謊。在我國,在一次對近6000個擁有3~9歲孩子的家庭調查中,專家們問了父母這樣一個問題:“您是否曾發現孩子對您說謊?”結果表明,從3~9歲,年齡越大,父母反映孩子曾經向他們說謊的比例也越大。有一半的孩子從3歲開始撒謊,到9歲,說過謊的孩子竟上升到70%。這說明說謊在孩子中間越來越普遍,也越來越低齡化。這不能不為父母們敲響了警鍾。
磊磊是小學一年級的學生,聰明伶俐,惹人喜愛。但他卻有個“愛撒謊”的毛病,當他想要一隻漂亮的筆記本時,他就對爸媽謊稱是學校老師要求大家買的;當他去取冰箱裏的東西吃,不小心打碎玻璃杯時,他對爸媽謊稱是家裏的那隻小狗幹的,等等,諸如此類的事還有許多。磊磊的爸媽驚呼:“我們的孩子都成‘謊話大王了’,這可怎麼辦啊?”
像磊磊這樣的說謊現象目前是孩子中普通存在的一種現象。在生活中,孩子們為了避免父母對自己的打罵、老師對自己的批評,都會想出各種理由推卸自己的責任,或掩蓋自己的錯誤,因此而撒謊。意大利著名幼兒教育家蒙台梭利說:“說謊是心理畸變中最嚴重的缺點之一。”撒謊是一種不良行為,一個從小不會撒謊的孩子,長大了很少會撒慌;而一個從小喜歡撒謊的孩子,長大了很難讓他不撒謊。當孩子經常把撒謊作為一種逃避責任的方法時,那麼,一旦他感到責任和壓力,或者想去獲得什麼時,他就自然而然地去撒謊。同時,會為自己找許多理由來說服自己和別人。這是一種很深層的心理活動,一旦這種習慣養成,就非常難以更改。所以,對孩子撒謊問題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對於孩子的謊言,一般可以分為以下幾種:
1.幻想式謊言
有的孩子想像力非常豐富,特別是幼兒和小學低年級學生,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具有很強的“神話編造才能”,他們往往無法分清想象與現實,經常會將自己的想象內容“編”進對現實的描述中。比如他希望自己的父親是將軍,他就對人家說:“我爸爸是將軍。”嚴格來說,這種幻想式謊言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謊言,父母無須過分擔心。
2.防衛性謊言
這種謊言在大多數時候是“被逼”出來的。比如父母、老師對孩子的期望很高,孩子迫於家長和老師的壓力,訂出一些他明知無法實現的學習計劃和學習目標;或者父母習慣用嚴厲的懲罰來管教孩子,孩子為了逃避懲罰,就用說謊來擋駕。這種謊言在孩子身上最為常見。
3.補償性謊言
當孩子沒有達到父母或老師規定的期望,比如期終考試進前3名,但又想得到父母的讚美時;或者當孩子並不擁有某些東西,但又想在同伴中保持受崇拜的地位時,孩子往往用謊言來“補”上自己不足的地方,從而達到自己受表揚的目的。
4.逃避性謊言
當父母或老師分給孩子某些不喜歡的任務時,孩子會用謊言來幫助自己逃避責任和任務。比如,當父母要求孩子幫忙做家務時,貪玩的孩子會欺騙父母說自己正在做作業,沒有時間。
孩子說謊是父母非常頭痛的事,有許多父母都曾經為孩子撒謊而苦惱過。當孩子撒謊時,有的父母不由分說,一頓飽拳,或者一頓大罵,以為這樣可以起到教育的作用。然而許多事實證明:父母不去仔細調查、分析孩子撒謊的原因,而不分青紅皂白地斥責和毒打孩子,往往會事與願違。麵對孩子說謊,打罵是解決不了什麼問題的,你的打罵還會加深孩子對懲罰的恐懼,也許他的下一次說謊會更加巧妙、更加天衣無縫,讓你無法識破。孩子撒謊的原因很多,有時候倒不是出於本意,而是做錯了事怕遭到父母的打罵。這種情況大多數是父母平日教育方法不當所致,孩子有過認錯後挨打挨罵的切身體會,於是就想方設法編造一套謊話搪塞過去。所以,作為父母,我們應該首先對於孩子撒謊作一下具體的分析,弄清他們撒謊的原因,然後再采取合理的方式教育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