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到為智
保持愉快的心理狀態是孩子健康成長的條件之一。
英子是一個健康活潑的小女孩,被父母視為掌上明珠,要什麼給什麼,想去哪兒玩就帶他去哪兒。但是英子仍然不滿意,經常衝父母發脾氣。
曉曉從小就聰明過人,他的爸爸媽媽決心要培養她早日成材,請老師教他彈鋼琴,上幼兒英語班,可曉曉心理卻非常苦惱,他多希望能象其他的小朋友那樣盡情地玩耍呀!
在我們的周圍,有很多象英子和曉曉那樣的父母,十分關心孩子的身體健康和智力培養,但對孩子的心理狀態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孩子的心理是否快樂是非常重要的,我們都知道,人的心理狀態和人體的生理變化有著緊密的聯係。比如人在激動、緊張時,心率會加快,血壓會上升,臉色發白,出冷汗。悲傷時胃腸道蠕動和消化液的分泌都減少、引起食欲減退。而人的心情愉快時,胃腸道蠕動和消化液分泌都會增強。心理狀態還會導致內分泌的改變。孩子如果長期處於某種消極的心理狀態如緊張、焦慮、悲傷中,體內的正常生理活動就會被打亂,生長發育也會受到一定的影響。
孩子的心理狀態還會影響他們的各種活動。如果某種活動與愉快的心理體驗聯係在一起,孩子就非常願意參加,而且有興趣,反之則會引起孩子的厭惡。此外,孩子是否快樂也會影響到他們的人際交往方式,快樂的孩子總是喜歡和小朋友一起玩,也比較容易忍讓,而憂鬱、忿怒的孩子則經常獨自呆著或攻擊別人。所以,保持愉快的心理狀態是孩子健康成長的條件之一。
為使孩子擁有快樂的心理體驗,父母要做到:
1.培養孩子對快樂的體驗
父母要多問問孩子的感覺,高興不高興,為什麼。比如帶孩子出去玩的時候問他:“你喜歡出來玩嗎?高興嗎?”還可以問:“你跟爸爸媽媽在一起高興嗎?”父母也要經常把自己的體驗告訴孩子,如“你能自己洗襪子,我很高興。”
2.要尊重孩子的意願
有些事情可能對於父母來說覺得沒意思,但孩子卻很喜歡;父母認為孩子會喜歡的東西,小孩得到了卻並不高興。有的父母給孩子買很貴重的玩具,孩子卻寧願玩水、玩泥巴、捉迷藏、過家家。因此,父母不要總把自己的好惡強加給孩子,要讓孩子做他們喜歡做的事情。
3.要對孩子寬嚴並濟
父母不能為了贏得孩子的快樂,就對孩子的缺點、錯誤熟視無睹、聽之任之;也不能苛求孩子,把孩子與同伴進行橫向比較,甚至拿孩子的短處去比同伴的長處,要注意縱向比較,一旦發現孩子的閃光處和點滴進步,要及時加以表揚。
4.要對孩子進行情感投資
美國精神病專家坎貝爾指,要保持孩子的心理健康,父母要進行一定的“精神投資”。如深情地注視孩子,和孩子進行溫馨的身體接觸,一心一意地關心孩子。
5.快樂需要有所限製
很多中年父母都有這樣的體驗,以前的孩子沒有多少物質享受,但是過得很快樂,現在的孩子要什麼有什麼,但總是過得不開心。原因就在於,盼望了很久才得到的東西總會令人欣喜異常,而輕易得到的東西就不覺得珍貴。當我們竭力滿足孩子的每一個要求時,實際上是剝奪了孩子享受快樂的權利。孩子通過自己的努力完成一件事後的快樂與滿足是父母包辦完成所無法給予的。
6.父母的關係要和諧
父母之間要建立和諧、默契的關係,以便對孩子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孩子的臉是父母之間關係的晴雨表”,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7.為孩子樹立榜樣
為孩子樹立模仿的榜樣,時時處處以自己樂觀向上的情緒去感染孩子。
給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是每一位父母的責任,也是每一位父母可以做到的!
心靈自助湯
讓孩子得到快樂不能以損害他人的利益為代價。有的父母隻要孩子高興,自己做什麼都可以,甚至讓孩子以打大人或毀壞東西為樂。這樣做的結果,會使孩子長大後不懂得尊重他人。所以,如果當孩子出現以損害他人的利益為快樂時,應該堅決製止,不能妥協,同時告訴孩子,父母對此很生氣,大家都不會喜歡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