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磊磊現在4歲零6個月,在幼兒園上中班。雖然他身體非常健康,但有一點讓父母非常頭疼,就是愛哭,幾乎每天都會哭上好幾回。
舉個例子來說,在幼兒園裏,隻要老師一批評,他就會受不了,就開始不停地哭。
在家裏他也喜歡哭:找不到電視遙控器會哭、襪子穿歪了會哭、大人聊天沒有理他會哭;走路累了也哭……隻要他在家,哭鬧就是常態。有一次,媽媽帶小磊磊去姨媽家,小磊磊到處亂跑。媽媽與姨媽聊天時,他竟然站在沙發上,站得很高,媽媽怕他摔下來,就對他說:“你這孩子,快下來,聽見沒!”小磊磊一聽,一下就哭了……時間長了,小磊磊成了遠近聞名的“愛哭鬼”。鄰居、老師、同班小朋友的父母都知道他愛哭,所以也都不愛和他玩,見了麵也隻打打招呼而已。現在,連孩子的爺爺奶奶都受不了了。
這可怎麼辦,難道要讓他一直哭下去嗎?
案例深度解析
4歲零6個月的小磊磊,算得上大寶貝了,之所以這麼愛哭,是由於他太嬌氣了。但他的嬌氣和別人的嬌氣不太一樣,他屬於“溺愛”型嬌氣,從小被溺愛的孩子,動不動就哭是他們身上最典型的表現。當然,這類孩子除了“愛哭”之外,還可能有“撒嬌”“耍賴” “慪氣”“生悶氣”等表現。
心理學家認為,幾乎每個孩子在嬰幼兒時都會經曆一段這樣的時期,大都在3~4歲之間。這個時間段,孩子對父母的依戀性逐漸減少,開始慢慢走向群體生活,比如幼兒園生活。因為不適應,所以會出現這種“溺愛型”嬌氣。當然,除了這個原因之外,還有其他的一些原因:
(1)教育方式不一。
父母對孩子要求嚴格,但爺爺奶奶對孩子嬌生慣養。時間長了,孩子就會覺得,隻要自己一哭鬧,總有人滿足自己的要求,自然就會以哭鬧的方式達到自己的目的。
(2)受個性與自控力的影響。
孩子嬌氣與個性有關,通常,天生非常膽小的孩子見到生人或到陌生環境就會害怕、哭鼻子,在成人眼中就是嬌氣;而有的孩子自我控製情緒能力差,動不動就發火、生氣。與天生性格開朗的孩子相比,這樣的孩子更容易嬌氣。
心理學家支招
案例中的磊磊因為太喜歡哭,周圍的人都不敢親近了。可見,嬌氣既會影響孩子社交能力的發展,也不利於孩子性格的發展。因此,家有嬌氣孩子,父母一定要積極引導。
哭是一種情緒表達。如果孩子用哭鬧要挾父母滿足他的某種需求,父母可以冷處理;如果孩子哭是尋求父母的幫助,如跌倒後哭鬧,父母可以視情況而定。孩子摔痛了,可鼓勵孩子自己站起來,並抱抱他;如果孩子隻是為了讓父母扶他,父母可以裝作看不見。
此外,父母還可以采取以下幾種方法幫助“溺愛型”嬌氣的孩子:
(1)轉移法。
孩子因嬌氣哭鬧時,父母可以拿出孩子最喜歡的玩具,或帶孩子離開哭鬧的環境。比如在家哭鬧,可以帶孩子去樓下轉轉、去人多的地方。這樣就能將孩子的注意力轉移到其他事上,孩子也就不會再哭鬧了。
(2)巧用“延遲滿足”效應。
發展心理學研究中有一個經典的實驗,稱為“遲延滿足”實驗。實驗者發給4歲兒童每人一顆好吃的軟糖,並告訴他們,如果馬上吃,隻能吃一顆;如果等20分鍾再吃,就給吃兩顆。有的孩子急不可待,馬上就吃了;另一些孩子則耐得住性子,如用閉上眼睛、自言自語的方法轉移注意力,從而獲得了更豐厚的報酬。研究人員進行了跟蹤觀察,發現那些獲得兩顆軟糖的孩子上中學時有更強的適應性、自信心和獨立自主精神;而那些經不住軟糖誘惑的孩子則往往屈服壓力,逃避挑戰。由這個實驗,我們不難看出,“延遲滿足”孩子的要求,會讓孩子更加堅強、有耐心。
(3)讓孩子做一些簡單的家務。
平時,父母可帶孩子做一些簡單的家務,如讓孩子學擀餃子皮、擦地板、刷洗衛生間。孩子做家務時,父母多肯定、多指導,鼓勵他們持之以恒。因為常做家務的孩子自理能力強,不嬌氣。
他山之石
父親姓名:李浩
職業:司機
兒子姓名:海海,5歲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海海變得越來越嬌氣。吃飯要人喂,玩具要經常買,衣服不願自己穿……最讓我鬱悶的是,他非要我們在幼兒園門口等著,隻要他出來見不到我們,就會哭鬧一整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