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稱東嶽,亦稱岱山、岱宗,為中國著名風景旅遊名山,以其神秘古老而吸引了大量遊客。史載泰山為神化身,曆代帝王封禪祭祀皆喜於此。此中緣由,乃遠古時期有部落曰太昊居於泰山周圍,而周圍方圓數百裏皆平原,每每太陽從泰山頂升起,因其視泰山為太陽神之居所。
帝王登泰山者有秦始皇,漢武帝、光武帝、光武帝,唐代的高宗、玄宗、武則天,宋代的真宗,清代的康熙、乾隆等帝,都曾到泰山巡遊。泰山景觀頗多,尤以登泰山觀日出為一大盛事。
這天淩晨,一大幫遊客守在玉皇頂觀看日出。玉皇頂為泰山絕頂,也是觀日出之最佳地點。等待良久,眾遊客終看到天邊泛白。又過了些許時光,從墨藍色的雲霞射出一道細紅光芒,又立時如沸水濺開,似乎要把天際鋪滿,卻因力度不夠,隻形成一副半白透紅畫麵。終於,幾個小片紅光衝破雲霞,隨即一個火紅球體飛躍而出,掛在天邊。
所有遊客被這自然奇景驚呆,皆不發一言,伸長脖子死死盯著這美妙畫麵。更有一年輕人不顧天險,越過安全柵欄,立於懸崖邊凝神於東方。
突然,伴隨著呼嘯之聲,一陣狂風襲來,眾人皆不由自主地打了個冷顫,用力裹緊些衣服。這時隻聽一聲驚慌無比之“唉呀——”,那站在崖邊的年輕人不小心被狂風刮下山崖。眾人尚未反應過來,又一陣更加狂暴的風浪衝出。
卻說這道風浪甚是怪異,其中夾著凜冽寒意,上下翻滾,左右打轉,繞著玉泉頂轉了半晌,方才偃旗息鼓。隱隱之中,那剛剛落下山崖之人似乎被卷在其中。
次日《泰山日報》有報道稱,一男子觀日出時不慎落下山崖,至今下落不明。據現場遊客介紹,那名男子年約二十五六歲,身高一米七左右,穿一套白色休閑裝。由於現場均無遊客與之相識,所以不得知其姓名。並望有知情者及時與泰山旅遊管理局或報社聯係。
瑤池,傳說中西王母的離宮。據傳瑤池有多處,最大一個是後代人稱的德令哈市褡鏈湖,也就是“天池”。泰山亦有一處瑤池,三國魏曹植有“東過王母廬,俯觀五嶽間”的詩句,唐李白則有“朝飲王母池,暝投天門闕”的吟詠,就是描述此處居所。
按理說泰山瑤池應當如天池一樣有池為證,然後人始終未能在泰山發現此池,隻有一座稱為瑤池的廟。雖說後人為開發泰山做過很多工作,但因為泰山的奇異之處過多,像大觀峰、扇子崖等處之下,人力根本無法企及,所以始終有人認為泰山一定有一座真正的瑤池。
再說那被狂風卷下山崖的青年,本來正急速下墜,心想這下子死定了,不料隨後的又一陣巨風將其身形卷起拋出,不知在空中打了多少個翻滾,給弄得頭昏腦脹,不到兩分鍾便失去了知覺。最後風力終失,那青年身體再度跌下,山穀中發出“撲通”一聲,似乎落入了水中,卻未曾看到絲毫水珠濺出……
岱廟,一瞑目打坐的青衣老道士,身體猛地一顫,口中喃喃念道:千年瑤池,終逢居士;生死一線,身心俱變;華夏劫難,自此當止……他身邊著同樣裝束的中年道士聽及此言,麵上不由露出喜色:
“宗主,千年塵封破了?”話語中不乏激動之情。
“恩,我們也該入世了。通知門下弟子,全部下山。”
陡峭的盤路上,一行二十餘人的隊伍,皆身著道士裝束,向山下緩緩而行。望著這群氣宇不凡、腳下生風的道士,遊客紛紛駐足讓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