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張老師去世後,山裏的孩子也沒了老師,而騰蛋蛋之所以給方小民寫信,是怕自己所學到的字給忘了。
收到騰蛋蛋的信,方小民徹夜難眠,連做了兩天的思想鬥爭,他終於做出一個決定,到山裏去做支教老師。
難得學校出了個這麼有覺悟的同誌,校領導沒理由不同意。
一時間,大學教師自願到山區小學支教的事跡迅速傳開,電視台采訪的來了,報紙雜誌的記者來了。
方小民一夜之間成了名人,當然,他也順利地把自己從大學教師降到了小學老師。
帶著無數榮譽和名人的光環,方小民終於來到了白頭山。
等方小民上山,白頭山小學已經處於停學狀態,本來山民們就窮,孩子們一沒學上,那些砍柴喂豬放羊的活就由他們來承擔了。
方小民隻好一家一家地做工作,讓孩子們重新回到學校上學,但有很多家庭連學雜費都交不起,方小民又主動承擔起了孩子們的學雜費。
懷揣著夢想和激情,方小民爬遍了周遍十幾座大山,終於讓失學的孩子重新又回到了課堂上。
夢想是美好的,現實是殘酷的。
方小民雖然了解到了山區的一些狀況,雖然也有了一些心理準備,但山區的艱苦條件還是超出了他的想象。
白頭山的孩子還好,其它山的孩子光走路就要四、五個小時,帶的紅薯和窩窩頭到了學校也變得硬邦邦的,城市的孩子有幹淨水喝,可他們隻能喝山上小溪裏的水,即使是大冬天,也隻能捧著冰冷的溪水喝。
千萬別說喝山泉水好啊,就像廣告裏說的一樣,XX山泉,有點甜。
別的山上的水可能甜,但白頭山的水卻是苦的,原來,這座山石頭裏的硫磺含量很高,不但水難喝,而且還有一股濃濃的硫磺味,喝得山裏的大人小孩個個牙齒黃黃的。
然而,那裏的孩子卻隻能喝這樣的水,而且是生水,有時候就是直接爬到溪水邊喝。
水不好喝,但又不能不喝——不然,讓他們喝什麼呢?
這裏的孩子是沒有玩具的。課間休息時,女孩子們隻能用山上的小石頭搭房子——小石頭就是她們的積木。而男孩們玩的遊戲就簡單的多——就是撒尿活泥。
沒有玩具,又沒有業餘生活,方小民隻好給孩子們講故事,剛開始還行,但後來,方小民把所有知道的故事都講完了,再搜腸刮肚也講不出來時,孩子們別提有多失望了。
是啊,山裏的生活太單調了。
生活上的事倒還好克服,山裏的孩子也沒什麼奢望,最關鍵的是,還是缺老師。
老師,是學生的學習引路人,生活的指導者,人生的方向標。在大山裏,老師能得到最大的尊重和最高的地位。
然而,在這個地方,這裏的孩子,最缺的,就是老師。
白頭山就方小民一名老師,他就得身兼數職。既教語文,又教數學,還有音樂、體育、美術……幾乎所有的科目樣樣不落;而且還要橫跨小學的幾個年級。
當然,沒有人和他競爭,方小民也兼著白頭山小學的校長。
說起孩子們的成績,實在有點讓人難過。方小民曾做過測試,很多讀到5年級的學生,拚音仍然認不全。有的三年級學生還不能準確寫自己名字,而一篇100字的作文,常常會出現一半的錯別字,想要明白什麼意思基本靠猜。這並不是因為山裏的孩子就笨,是因為他們時斷時續地上學,交的起學雜費買的起書本就上,交不起,就休學一段時間,什麼時間有錢交學費了再接著上學。這是基礎差、底子薄的問題。
家訪中,孩子們的父母心裏也很矛盾。沒有做父母的不希望孩子們不要讀書,幾乎每個家長都知道知識的重要,但是家裏實在是沒錢,供不起。父母文化水平不高,孩子能讀完小學認識字,也算可以了。更何況,他們也需要孩子們早點出來賺錢,幫忙養家糊口。
歸根到底,山區孩子們隻所以求學難,就是一個字——窮。
沒辦法,這也缺錢,那也缺錢,方小民就隻好自己貼錢,然而,需要用錢的地方太多,他恨不得把一分錢掰成兩半花,但終究是杯水車薪。
好在方小民把羊圈修繕了一下,變得像了一個教室,就這樣,這裏白天當教室,晚上就變成了臥室,而方小民就和學生們擠在一起休息。
沒辦法,山裏沒有學校,也沒有老師的宿舍,他隻有和學生們將就在一起。
沒多久,因水土、氣候不適,方小民渾身上下長滿了紅疙瘩,瘙癢難忍,再加之飯菜單一,生活條件簡陋,二個多月下來,他整整瘦了十幾斤。
簡直太苦了,方小民有點後悔自己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