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氣思密達?沒有偉大的領袖思密達,你哪來的運氣思密達?
就是因沒表達對領袖的忠誠,金開石對手的壞運氣轉到了自己的身上,先是被開除所屬的拳擊管理協會,取消拳手資格,然後又在勞動營檢討反思,最後,被罰到煤礦挖煤了。
後來,在挖煤的日子裏,不幸碰到了塌方,好在金開石跑的快,一條腿雖被煤塊砸折了,但也保住了性命。沒辦法挖煤了,最後,就把他送到體育場當了一名掃地的清潔工。
就這樣,金開石也才機緣巧合地做了崔炳浩的師傅。
說是學拳擊,崔炳浩每星期也才隻有一天的時間跟著師傅學,更多時間還是根據師傅的指導,自己多加練習。
拳擊,是最重要的格鬥形式之一。金開石教崔炳浩的主要是力量和速度的練習。
力量隻能靠鍛煉來取得,打拳極為消耗體力,如果是職業拳擊比賽,必須保證有四十回合的總數比賽,每個回合打3分種,中間休息1分鍾,如果打滿全場,全程賽製47分鍾,拳手在拳台上實際打鬥的時間為36分鍾,這對拳手的耐力、意誌是一個相當嚴峻的考驗。
這也是為什麼拳擊手都拚命練習體能,而不是練習招式,你首先要做的是不能讓別人輕易地把你給擊倒。
但鍛煉也是講究方法訣竅的,比如比如打沙袋,不能太猛,像有些急噪的人,連骨膜都打裂了,老年的時候手怎麼辦?一味追求硬,狠是自殘行為,你能打多重的沙袋沒啥用,你打的是人,人都是有彈性的,所以,鍛煉是要循序漸進的。
速度也是一樣,要想提高速度,必須練習快速運動,將注意力集中在速度方麵,而不是力量上,如果在任何時候都是以全力進行擊打的話,那就會喪失速度。但是,如果動作遲緩,而不能將前麵所練就的力量和速度結合起來,那麼在訓練中練就的速度或者是力量將是無用的。
這番話似乎與前麵的話有些矛盾,其實不然,用個形象的比喻,那就是力量是盾,速度是矛,用力量去抵抗對方的打擊,用速度在對抗中占得先機。
一個非常優秀的拳手可以不費什麼力氣就能給對手以更狠、更迅速的打擊,而他卻不被對手所擊中,這就是因為他總是在對手恰恰要起腳或出拳之際,先行擊中了對手。
在這期間,最驚訝的還是崔炳浩的那些小夥伴,“打架王”突然變了,不但變的愛學習了,而且再也沒主動欺負過人了。
崔炳浩不欺負人了,並不代表沒有人就不敢惹他了,沒有男孩不想成為學院裏的“打架王”,於是,找他挑戰的人也就多了。
但崔炳浩又變的妥協了,打不還手,罵不還口,任憑誰來挑戰,就是不動手。
這還是以前那個不可一世、飛揚撥扈的“打架王”嗎?
沒人知道是什麼原因讓崔炳浩變了性子,隻看見他每天都刻苦地在鍛煉著身體,揮舞著拳頭,不打架你鍛煉身體幹嗎?沒人知道他要幹什麼,慢慢地,大家對他的關注也就淡了。
就這樣,崔炳浩安然地升到了七年級,當然,這期間學院的“打架王”早已幾番易主,正當大家都快忘了他的時候,崔炳浩又變了性子。
崔炳浩不是變壞了,也不是變好了,而且變成了一個欠揍、欠扁、欠抽、欠罵的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