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開墾荒地之外,在黃縣以東沿海建設港口,附建漁村,發展海洋漁業,作為食糧的一大補充來源。由官府出資興建漁船,以租借形式交與流民或其它有意的百姓,與開墾荒地采取相同政策,前三年免稅,按月上繳一至二成所得。並按其所租借的漁船的價值,五至十年後,無不良記錄者漁船歸其所有。
除以上二項,林宇還準備開發金、銀、煤、鐵等礦山,這些都需要有勞力,沒有任何資產的流民恰是最好的選擇。
其它還有更多的各行各業,都可以吸納流民參與。
如此一來,流民不但不會給黃縣帶來安置上的困難,反而解決了勞動力不足的最大難題,可謂一石多鳥之計。
第三:發展漁業。方才第二條也說過,林宇在大力發展農業的同時,漁業同樣列為重中之重。因為在漁業的背後,還隱藏著他更深遠的想法,從漁業的發展來無形中培養出大量的漁民,而漁民卻是成為水手的最佳人選,有了成熟的水手,可以為日後興建強大的海軍打下良好的基礎。
第四:興建礦山。這一項能夠帶來的效益是無可估量的,農業是根本生存大計,而礦業確是軍政經強大的支柱。
第五:鼓勵經商。不要小看商人逐利的本質,他們是物質流通的最佳途徑。在中國的古代,商人一直被各階層瞧不起,雖然他們可能很有錢,但有時地位還不如農民來得更高。製定更好更合理的商業法令,使商人的行為更為規範,對於管理者與商人來說是雙贏的局麵。
第六:興辦官學。這其實是林宇的重中之重,不過,畢竟現在隻是他起家的初級階段,而且也不是一朝一夕能辦能的事,現在隻是提到日程,等經濟條件等其它方麵全麵發展時機成熟之時,再著重考量。
第七:發展手工業。其實這也是林宇的重要發展方向之一,後世的工業就由手工業作坊發展而來。既然他由後世穿越而來,自然知道先進的工業意味著什麼,不過現在這個時代手工業基礎薄弱,一切要從頭做起。不過現在有了林宇,特別是有了那部太陽能的筆記本,他相信,這些都不是問題。
第八:強兵。如果說現在什麼最重要,就連於正海這個文人出身的縣令都知道,是兵力。因為現在不是和平時期,強敵環伺,不由得他不愁,要是有強大的軍事力量,還怕什麼鮮卑蠻夷。而林宇當然是更著急這點,若是現在給他十萬精騎,他都敢出去橫掃天下。可是,這些也隻是想想而已,連說說都不可以!所以這點被其列在最後一條,隻有以上前七條發展好,這一條才能實現。況且,這一條也就是與於正海說說,具體的實施還要看他自己。畢竟現在的於正海還算分屬晉國的“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