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時全國動員 “雅安速度”如何煉成
“從總體上看,這一次的響應,進步是巨大的,至少官員們知道自己在第一時間該幹什麼。”
恐懼感依然在潘禮劍的記憶中肆虐。
作為雅安市政府應急辦公室主任,潘禮劍和其下屬的主要工作是應急,涉及公共衛生、社會安全、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四大類。
4月20日,潘禮劍剛剛起床穿上衣服,床突然劇烈抖動起來。“地震了!”潘禮劍的第一反應是,抓起外套,從七樓往下衝,“五年前‘5.12’逃過了,這次肯定逃不過,要死了。”
氣喘籲籲跑了一截,樓逐漸停止了晃動,潘禮劍鬆了口氣,旋即意識到,他的“活”來了。
這天上午8時零2分,雅安發生7.0級地震,震中距汶川縣直線距離,僅85公裏。至4月28日,這次地震共造成196人遇難,21人失蹤,13484人受傷,200餘萬人受災。
吸取汶川、玉樹兩次特大地震的經驗教訓,於2012年9月完成第四次修訂的《國家地震應急預案》,在短短半年多後,就迎來了第一次大考。
20日9時許,國務院副總理汪洋已主持召開緊急會議,決定啟動Ⅰ級救災應急響應——從地震發生到國家啟動Ⅰ級救災應急響應,5年前汶川大地震,用了8小時;3年前的7.1級玉樹地震,用了近4小時。
而此時,四川省委書記王東明和省長魏宏已經在趕赴災區救援的路上。
據統計,震後僅三小時,軍區、武警、公安、消防、民兵、衛生、通信、電力等已派出救援隊伍95支,總人數達28971人,幾乎是2010年玉樹地震所出動救援力量的7倍。
國家救災體係顯示出的響應速度和動員強度,已今非昔比。
而另一麵,被各方救援力量擁堵住的交通線,以及混亂無序的救援人員、物資協調調度,也對救援行動的信息研判、組織調度提出了更高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