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9章 一年級,家庭教育存在的誤區(4)(1 / 2)

3技能分性質

不同技能的習得分性質。培養交際能力,可以帶孩子參加小記者活動,走向社會,與人交往。培養溝通能力,可以帶孩子去賣報紙,體會與人溝通的不容易,在活動中增長見識,發展能力。發展運動能力,那要去參加運動類的社團活動。鍛煉思維能力,那就要去參加珠心算等類似的思維訓練班學習等。總之,不同性質的技能習得,父母采用的方式和技巧也應該是有所不同的。

孩子小,不懂事——父母喜歡包辦孩子的事情

家有寶貝一年級

琳琳今年上一年級了。有一天琳琳媽媽急匆匆地來到學校,班主任林老師正在上課,琳琳媽站在教室門外,手裏拿著一本書。林老師停下課,去門外詢問琳琳媽何事。見林老師出來,琳琳媽略帶歉意地說:“不好意思,昨天琳琳的數學書我忘記幫她收在書包裏,孩子還小,什麼都不懂,要是一天不幫她收拾,就會誤事。”

由於在上課期間,林老師也沒有多和琳琳媽媽多聊,但是下課以後,仔細回憶琳琳媽媽的話,覺得還是有必要跟琳琳媽媽聊聊如何幫助孩子整理自己物品的問題。

教師分析課

“我家孩子還小,有些事還不懂;我家孩子一點事都不能做,一點忙都幫不上,操心死了。”這是一年級的家長經常掛在嘴邊的話語,他們對孩子關心備至,覺得孩子上了一年級了,正處於適應期,手忙腳亂的,很多事情,能幫助孩子的,就幫助一點。所以,孩子回家後,除了吃飯、睡覺,其他的學習、生活事務,常常由父母代勞。結果孩子經常丟三落四,不但沒能很快適應一年級的生活,反而因為沒有經曆,比別的孩子適應得慢得多。究其原因,無非以下幾個方麵。

對孩子成長謹慎過度。現在都是獨生子女,全家就這一個小寶貝,父母心疼孩子的那個心情誰都能理解,害怕孩子磕著碰著,吃不好,喝不好,睡不好,對孩子的成長謹慎過度,所以家裏的所有事情都不讓孩子插手。並且,有的孩子,在幼兒園時,父母就是包辦孩子的事情,到了一年級了,本該適當放手,但是由於父母的習慣使然以及對孩子成長環境的過度謹慎,還是繼續包辦孩子的事情,由此導致孩子自理能力的缺失。

對孩子潛能認識不足。作為成人,父母腦海中固有的對兒童的不信任,造成相當一部分父母想當然地以為在孩子的某個階段是不適合做某些事情的。其實這是對兒童潛能的不了解和不信任,隻要試著放手,我們會發現孩子的自我成長是驚人的。他們能夠做許多事情,而且會做得比我們想象得要好。孩子已經一年級了,經過幼兒園的學習,基本的生活技能和生活常識已經具備,很多事情應該放手讓孩子自己去嚐試了。

互·動·論·壇

父母如何處理好孩子與家裏事情的關係呢?如何既能保證孩子得到足夠的自我成長的鍛煉,安全與健康又能得到充分保證呢?

1安排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平時,家裏有一些事情,父母不要擔心孩子不會或者做起來會有什麼安全問題,在確保孩子力所能及和絕對安全的情況下,父母可以大膽地讓孩子去做。比如說,孩子的書包自己收拾,如果孩子不會收拾,父母可以耐心指導幾次。再比如,孩子的鉛筆自己用卷筆刀削,孩子在用卷筆刀的過程中,既能獲得技能,也能產生對學習用品的喜愛,進而產生對學習的興趣。所以,不要以為孩子才上一年級,孩子還小,所以就不自覺地幫助他處理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2安排孩子做一些增長自信的事情

父母總是希望自己像一隻老鷹那樣,把自己的孩子緊緊地護在自己堅強的翅膀下,這本沒有問題,但是幼鷹終究是要獨立麵對外麵的世界的,所以父母需要不斷地把孩子推向外界,讓他去感受外麵的世界,去承受外麵世界的壓力。這樣等他長大了,父母才能安心放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