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嚇唬寶寶
平時為了哄寶寶,有的媽媽會說“大灰狼來了!”“再鬧就讓警察叔叔把你抓去關起來!”等話,希望寶寶因害怕而停止吵鬧,不少家長熱衷於用這種“威脅”的方法教育寶寶。這樣做雖能暫時有效,卻不是長久之計。從表麵上看,這顯示出了父母的權威,實際上並不具備教育的意義,隻是在嚇唬寶寶。這對於寶寶的心理健康發育不利。
心理學家發現,有些寶寶長大後,看到警察就會有懼怕感,因為父母從寶寶小時候起就為這些職業增加了恐怖感。這樣的恐嚇會讓寶寶對這些角色產生錯誤的認知。
幼兒階段是寶寶人格形成的重要時期,父母的恐嚇話語會對他們造成諸多不良影響。久而久之,寶寶察覺到父母說的話並不能實現,隻是嚇人而已,就不會再信任大人,也不再害怕。而如果父母的恐嚇過於嚴厲,會對原本就缺乏安全感的寶寶造成心理傷害,甚至讓寶寶懷疑父母對自己的愛。
不論父母是否了解寶寶哭鬧的原因,都不要說恐嚇的話,因為這些話會讓寶寶沒有歸屬感,寶寶會產生這樣的心理:就連發泄一下情緒也可能會被父母丟棄。他們雖然會因此聽話,卻會變得恐慌、憂慮、缺乏安全感。有的寶寶會為了不被警察抓走、不被大灰狼吃掉而盡量聽命於父母、討好父母,長期如此,寶寶就會變得懦弱無主見、失去判斷力、缺乏積極進取的魄力和創新能力。用恐嚇的方式教育寶寶是有弊無利的。
人都有情感表達的需要,父母應該先了解寶寶哭鬧的原因,然後再轉移他們的注意力或者擁抱寶寶,以示安慰。若寶寶不願意交談,則要允許他發泄情緒,等他哭完後再好好討論。若父母真的忍受不了寶寶的哭聲,不妨先把自己的感受說出來,以引導寶寶說出原因。
了解寶寶的依戀情結
在寶寶11~12個月大的時候,寶寶與媽媽總是寸步不離,有的媽媽會厭煩,對寶寶嗬斥,這是不妥的。
這個時期的寶寶依賴性有所增強,喜歡和親人在一起,尤其願意和媽媽在一起。此時寶寶的依戀情緒比剛學會分清生人的時候表現得更迫切,總是粘著媽媽,希望和媽媽寸步不離。有時候媽媽不得不暫時離開一下,寶寶就會大哭不止。
這種依戀情緒還表現在“嫉妒”上,寶寶尤其不希望看到媽媽抱別的寶寶,一旦見到媽媽抱著其他的寶寶時,他就會一直在媽媽身邊拉扯不停,直到讓媽媽放下別人抱自己為止。
媽媽白天上班,一般都把寶寶托給奶奶或阿姨照顧,如果寶寶已經習慣了由某個人照顧,而這個照顧的人又去抱其他的寶寶時,寶寶同樣會感到不高興,照樣會拉扯照料人來抱自己。一般來說,寶寶的依戀情緒會持續一段時間,所以,這個時候家庭中最好不要經常更換照顧的人,因為新來的人會被寶寶拒絕。麵對陌生人,寶寶不願意吃他喂的東西,也不肯睡覺,這樣就會影響寶寶的健康。另外,寶寶對自己的生活環境也同樣依戀,如果突然換環境也會讓寶寶感到不習慣,以至於寢食不安。
如果媽媽不能滿足寶寶的依戀情緒,會讓寶寶有情感缺失感。
左撇子不必強行糾正
有些寶寶在日常生活中習慣用左手,俗稱“左撇子”,家長發現寶寶是“左撇子”就覺得不正常,常采取強行措施給予糾正。實際上完全沒有這個必要。
大腦在通過中樞神經係統傳遞信息的過程中,到達左側的速度要比到達右側的速度快;大腦的左半球主管語言、邏輯、書寫及右側肢體活動。右半球主管節奏、音樂、色彩、空間及左側肢體運動,所以相對而言,“左撇子”的節奏感強、空間平衡能力好。人們在日常頻繁使用語言的過程中刺激了大腦的左半球,使左半球相對發達於右半球,而“左撇子”通過其左側肢體的活動,使大腦的右半球得到了鍛煉,成為優勢半球,使左、右半球同樣發達。這對促進寶寶大腦的發育是非常有利的。
如果家長一定要糾正“左撇子”習慣,對於寶寶的智力發展很不好。這種強製行為會造成寶寶的左腦負擔過重,左、右腦功能失調,右腦功能混亂,阻礙寶寶創造力的發展。強行糾正“左撇子”的習慣還可能造成寶寶口吃、語音不清、唱歌走調、閱讀困難、智力發育遲滯,甚至神經質,長大了很容易形成優柔寡斷的性格,處理問題時猶豫不決。
因此,對習慣用左手的寶寶,家長千萬不可強迫他改用右手,最好的態度是順其自然。
保護“小大人”的隱私
很多家長抱著傳統觀念,把父母擺在權威的位置上,認為子女是屬於父母的,因此表現得專製、高高在上,不會考慮寶寶的隱私。尤其是在寶寶小的時候,更是絲毫不顧及寶寶的隱私,這樣對寶寶的心理健康發育不利。
事實上,寶寶在成長過程中擁有屬於自己的空間,有助於形成自己的獨特個性和健康的人格。沒有隱私意識的寶寶往往比有一定隱私意識的寶寶顯得幼稚,適應能力也普遍差於後者,而有一定隱私意識的寶寶往往有較強的適應能力,更能贏得其他小朋友的尊重。
父母進入子女房間時應該先敲門,移動或用寶寶的東西應該得到他們的允許,任何牽涉子女的決定應該先和他們商談,不要隨意翻看子女的日記。總之,幼小的寶寶幾乎完全沒有自我保護能力,他們的隱私一旦被他人知悉或侵犯,往往會產生較嚴重的後果。作為家長,應該尊重寶寶的所有權利,把他當一個成人一樣尊重,注重對寶寶隱私的保護。
別把寶寶完全交給他人
有的媽媽認為,寶寶隻要有人看著,沒有危險就好,於是就讓保姆、爺爺、奶奶帶寶寶。然而,這樣做對於寶寶的智力發展不利。
其實,從出生開始,寶寶就需要和人交流。不要以為寶寶不會說話就不懂得交流,肌膚的接觸、擁抱、關注的眼光以及和他說話都可以讓寶寶有安全感。
童年沒有得到母親撫慰的寶寶,會缺乏愛的安全感。事實證明,那些由保姆、爺爺、奶奶或者其他人撫養長大的寶寶,往往容易形成自私、任性的性格,對於挫折也缺少承受能力。因而,媽媽不要推辭這份責任,更不要忽視對寶寶的愛撫。
不能過早地送寶寶進托兒所
由於許多媽媽忙於工作,托兒所就成了寶寶們成長的家。許多父母還認為提早讓寶寶進入托兒所會讓他們更能適應外部環境,更早地發展交際能力。然而事實並非如此。
由於托兒所寶寶太多,老師根本照顧不過來,而遭到忽視的寶寶往往會有恐懼感,他們會感到失去母愛的淒涼,這對寶寶來說無疑是一個噩夢。
越來越多的事實表明,那些很早就脫離父母到托兒所的寶寶,更容易形成攻擊性性格,產生反社會行為以及其他心理問題,這樣的寶寶在日後會遭遇人際關係問題,不容易與人建立密切的關係。
兒童專家指出,過早上托兒所會嚴重影響寶寶的大腦發育、情感發展、社會行為、認知能力培養等。另外,他們的身體發育較遲緩、神經萎縮、腦發育異常,這些都與沒能得到一對一的家庭關懷有關。
要想讓寶寶的大腦健康發育,就需要對他進行愛的刺激。媽媽與寶寶的交互作用是最好的刺激,家庭與朋友的關愛對寶寶的發育來說是最安全的選擇。
但美國國家兒童健康和人類發育研究所的專家指出,寶寶的發育具有特殊性,他們不僅需要持續的關心,更需要協調一致的關心,這意味著與他們交流的人應該是相對固定的,而隻有父母才能做到這樣。
最好的老師也無法代替媽媽,所以,專家建議應該讓幼小的寶寶在溫暖、安全的家庭環境中成長,而不要過早地將他們送到托兒所。
炫耀和比較都不可取
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寶寶最優秀,因此常常會拿自己的寶寶與別的寶寶比較,這一方麵是因為愛麵子,另一方麵是為了鼓勵寶寶上進。然而,這種比較最要不得。
每當家長把寶寶和別人比較,帶給寶寶的隻不過是多一分的不滿和痛苦,對解決問題也沒有什麼幫助。
這種比較和競爭的心理,也會導致寶寶無法與他人合作、喜歡互鬥,對於能力強的人不是佩服,而是嫉妒。
所以,媽媽最好不要拿寶寶進行比較或炫耀,更不要在幼兒園裏當著很多人的麵這樣做。
早起早睡是乖寶寶
成長中的寶寶需要充分的睡眠。很多寶寶6點就起床,每天睡眠時間不足8小時。事實上,睡眠不足會影響身體發育,導致腦力減退。
睡眠與寶寶生長發育密切相關,寶寶在出生後相當長的時間內,大腦還需繼續發育,這個過程離不開睡眠,它是消除身體疲勞、提高腦力的主要方式。那些睡眠不足者,表現為心理上的煩躁、激動或精神委靡,注意力渙散,記憶力減退等,若長期睡眠不足則會導致幻覺。而睡眠充足者往往精力充沛、思維敏捷、辦事效率高。這是由於大腦在睡眠狀態下耗氧量大大減少,有利於腦細胞貯存能量。因此,睡眠有利於保護大腦,提高腦力。
無論怎樣,媽媽都應該讓寶寶得到充足的睡眠,即便是忙碌不已,也不能簡單、粗暴地強迫寶寶早起,否則會影響寶寶的智力發育。要想讓寶寶早起,又不影響身體,最好的辦法就是讓寶寶早睡。
嘈雜的環境不利於寶寶成長
現如今的父母一般都意識到,外界噪聲會對寶寶的身心產生危害。然而,自己家中藏有的各種“聲毒”,家長卻往往會忽略。專家表示,這些聲音對寶寶的心理、情緒、行為等方麵造成的“內傷”,比如注意力不集中,心理煩躁、恐懼等,往往比對聽力的傷害更大。
有的寶寶原本活潑好動、反應快、記性好,然而,由於身處噪聲環境中太久了,會出現煩躁不安的情況,而且他們聽話時往往心不在焉,說話也隻能斷斷續續。
寶寶的聽覺器官嬌嫩,心理活動能力還處在不斷發展完善的過程中,被噪聲刺激後陷入了混亂的狀態所致。
生活在嘈雜環境中的寶寶往往注意力不易集中、記憶力差、丟三落四、經常忘記幼兒園老師說的話和留的作業;有的寶寶特別膽小、內向,易緊張或退縮,有的偏執、愛哭、不合群、吃飯挑食或暴飲暴食;有的寶寶又特別莽撞、調皮、多動、任性、自控能力差、講話結巴、詞不達意、吐詞不清、思維不靈活、語言能力發展緩慢、容易發脾氣、煩躁。
專家指出,40分貝以下的聲音對寶寶無不良影響,聲音超過70分貝就會對寶寶的聽覺係統造成傷害;80分貝的聲音會使寶寶感到吵鬧、難受;如果聲音經常達到並超過80分貝,寶寶就會產生心理問題。
嘈雜的聲音會使人體的免疫功能下降,使人體中的維生素C、維生素B1、維生素B2、維生素B6、氨基酸、穀氨酸、賴氨酸等營養物質的消耗量增加,這對寶寶的生長發育包括腦的發育會造成惡劣影響。研究資料表明,在吵鬧環境中生活的寶寶,其智力要比在安靜環境中成長的寶寶低20%。
因此,媽媽要注意,千萬不要讓噪聲刺激寶寶。
吵架別當著寶寶的麵
大多數父母都知道,當著學齡期寶寶的麵吵架是一件令寶寶緊張的事。但他們中的許多人並不知道,當著初生寶寶或尚不會說話的寶寶的麵爭吵,也會影響其思想或情緒。
心理學家在研究中發現,當父母的衝突升級時,8個月至2歲的寶寶都會變得非常著急,並會想努力去阻止父母間的衝突。2歲以上的寶寶在目睹父母之間或陌生人之間的吵架場麵後,會很快地在與同伴的交往中模仿大人氣勢洶洶地說話並與人爭鬥,行為舉止變得很粗野。如果父母經常在寶寶麵前吵架,容易使寶寶脾氣暴躁、易怒,而且沒有安全感、對他人缺乏愛心,這樣的性格和不健康的心理發育對寶寶以後的身心健康都是非常不利的。
父母應盡量避免在任何年齡的寶寶麵前爭吵。在寶寶麵前時,父母要學會克製自己的情緒。如果覺得克製不住,不妨走出家門,等情緒平靜後再回來。
別在外人麵前講寶寶的缺點
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會聽到一些父母對自己的寶寶說“看人家小朋友多有禮貌,你為什麼就不愛講話”“看人家小朋友畫得多好,你怎麼畫得什麼也不像”“看人家小朋友多幹淨,你怎麼就不講衛生”等類似的話。
父母說這些話的時候,總以為沒什麼大不了的。事實上,對幼兒期的寶寶來說,這會在他幼小的心靈上留下創傷。
這種做法既不能彌補寶寶的不足,也不可能使自己的寶寶擁有別的寶寶的長處,而且極大地傷害了寶寶的自尊心。這樣說的次數多了,更會讓寶寶從心理上感覺自己不如別人,從而逐漸失去自信心,變得孤僻,這對寶寶交際能力的拓展是不利的。
別拿孩子當異性養
有的媽媽喜歡給寶寶做異性裝扮,把女孩打扮成男孩,或者把男孩打扮成女孩,這種“異性打扮”是一種偏差教育。
專家表示,如果父母隻是偶爾給寶寶做“異性打扮”,對寶寶的性別認同並不會造成太大的影響,但是如果父母讓女孩長期穿著男性衣服,或讓男孩做女生打扮,便有可能導致寶寶產生性別認同障礙,尤其是當寶寶到了青春期,第二性征陸續出現時,更容易讓寶寶的心理產生矛盾。
舉例來說,有性別認同障礙的男孩會喜歡穿女生的衣服,他也會認同周遭的女性,覺得當女性會受到更多的關注和讚賞;還有些人會把這種矛盾表現在角色扮演的層麵上,做異性所做的事,而且會用夢境來表現幻想,例如小男孩會夢到自己是女孩,並且享受著各種當女孩的好處。
寶寶到了四五歲時,漸漸地有了與其他寶寶相處的經驗,因此也有了自己的性別與其他寶寶不同的“抽象性”思考概念,並開始好奇地去探索關於性別的種種問題。寶寶早期形成的性心理從某種意義上說會影響以後的幾十年。
如果兒時性別角色錯位,性心理扭曲,即使在青少年時期表現不突出,甚至和正常同齡人一樣,但長大後必然會顯露其不良後果,且很難糾正。
因此,父母必須懂得尊重寶寶的性別,千萬不能為了滿足自己的某種喜好而糊裏糊塗地做出傷害寶寶的事。
別對寶寶太過嗬護
有時候,父母的精心嗬護反而會“傷”了寶寶。比如有些父母總怕寶寶走路會摔倒、累著,於是喜歡用車推著寶寶或抱著寶寶。這樣一來,寶寶活動量減少,協調能力、肌肉的鍛煉都不夠,活動能力會變得特別差。
如果寶寶吃飯、穿衣、收拾玩具等行為,家人也總是包辦代替,寶寶的動手能力和自理能力都會較差。
寶寶和小朋友發生爭執,父母挺身而出,為寶寶討公道,這種看似對寶寶的愛會使他今後因生活能力差、社交能力差而不敢麵對外麵的社會。
其實,寶寶有著驚人的適應能力。他們需要運動和交流,甚至還需要一點冒險,這樣才能充分發掘身上的各種潛能。
媽媽應該放開手,讓寶寶自己收玩具,自己吃飯,摔倒後自己爬起來,這樣能使寶寶更快樂、更有成就感。
不僅如此,媽媽還應該有目的地交給寶寶一些可以獨立完成的任務,並限製時間。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寶寶遇到困難時,媽媽可以給他鼓勵、指導和幫助。當寶寶完成任務時,媽媽應進行表揚,幫助他樹立信心。
同時,媽媽還應該有意識地為寶寶創造外出活動和與他人交往的機會,把寶寶從家庭的小圈子裏解放出來,讓寶寶和小夥伴們在一起遊戲。
寶寶的“雜物”別亂丟
寶寶們的想象力很豐富,因為他們有好奇心與創造力,他們喜歡玩,喜歡幻想,會用一些破紙盒做出很多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