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子怎麼坐——產後護理常識與保健方法
分娩不但消耗大量的體力,還使產婦在身體上和心理上發生很大變化,因此“月子”一定要坐好。
月子期間,由於產前孕婦要負責提供給胎兒生長發育所需要的營養,母體的各個係統會產生一係列的變化,比如子宮肌肥大、變長、增殖,心髒、肝髒、腎髒等負擔加重,輸尿管變粗,肌張力減低,蠕動減弱等。產後,產婦因分娩時出血多,體力消耗大,並伴有出汗、腰酸、腹痛等現象,氣血、筋骨都處於很虛弱的狀態。因此,科學地“坐月子”對產婦而言非常重要,產婦可以通過精心的護理讓自己的身體恢複至產前狀態。
本篇將重點為產婦詳細解讀“坐月子”的學問,其中包括生活常識、飲食調節、用藥須知、身心調整等多方麵內容。
從分娩結束到新媽媽身體恢複至孕前狀態,一般需6~8個星期。這個階段醫學上稱為產褥期,民間俗稱“坐月子”。這段時間是新媽媽的“多事之秋”,產褥感染、乳腺炎、子宮脫垂、附件炎等多種嚴重威脅新媽媽健康的疾病,都可能在這段時間內發生。而且民間許多關於“坐月子”的陳規舊俗,也會給新媽媽的身體健康帶來不利影響。因此,在“坐月子”期間,新媽媽及其家屬應講究科學,注意掌握科學的保健要訣。
把握時間,充分休息
由於分娩會使新媽媽的身心極度勞累,看護寶寶更易疲勞,若新媽媽不注意休息、睡眠,易加快衰老速度,不僅肌肉鬆弛,還會出現黑眼圈。所以分娩後的第一件事就是讓新媽媽美美地睡一覺,家屬不要輕易去打擾她。睡足之後,應吃些營養高且易消化的食物,同時要多喝水。“月子”裏和哺乳期都應吃高營養、高熱量、易消化的食物,以促使身體迅速恢複及保證乳量充足。
具體細則:產後前兩天要充分臥床休息,3~4天後也隻能在室內做些短時間的輕微活動。會陰破裂嚴重的新媽媽,至少要臥床休息一個星期。過早地參加較重的勞動,易出現子宮脫垂,應特別注意。
產後第一次排泄
由於生理上的原因,新媽媽產後排尿,尤其是第一次排尿,不像常人那樣容易。有的新媽媽不習慣在床上排尿,容易造成精神緊張,解不下小便。對於產後的第一次排尿不要輕視,否則易引起小便不暢,甚至尿瀦留。最好是在產後4~6小時主動排尿,不要等到有尿意再解。無特殊情況可以慢慢起床,入廁排尿。可用手按一按小腹下方或使用溫水袋敷小腹,大多數新媽媽可以用這樣的方法順利地進行第一次排尿。
臥床排尿時可將床的上半部搖起,盡量放鬆,如果有排不盡的感覺,可以適當按壓小腹(剖宮產不適用)。
產後的第一次排便也很重要。新媽媽應該多喝水,吃稀飯、麵條及富含纖維素的食物,以防止便秘的發生,但是富含纖維素的食物最好煮得比較軟些,以便新媽媽吸收。不要吃容易上火的食物,特別是對於做過側切的新媽媽來說,本來就使不上勁,再加上便秘,排泄就會十分痛苦,甚至會影響傷口的愈合。此外,新媽媽一旦發生便秘,可多吃些蔬菜、水果,再多喝些水,能使糞便軟化而易排出。
產後第一次下床
醫學專家表明,如果產後較長時間不下床活動,易使新媽媽高凝狀態的血液發生下肢靜脈血栓及腸粘連,特別是剖宮產的新媽媽。同時,新媽媽盆腔底部的肌肉組織也會由於缺乏鍛煉而托不住子宮、直腸和膀胱,導致膨出。如果在產後及時下床,適時、適度地進行一些活動,便可增加腹肌收縮力,促使子宮盡快複原,促進直腸和膀胱功能盡快恢複。同時,及早下床活動還有助於惡露排出,防止發生便秘和尿瀦留,並易使新媽媽保持心情舒暢,避免產後抑鬱症發生。
自然生產的新媽媽,在產後6~8小時就可下床活動,每次5~10分鍾。如果會陰撕裂、側切,應在產後6~8小時第一次下床活動或排尿,但是行走的速度要慢,動作要輕柔,要避免動作太激烈將縫合的傷口拉開。剖宮產的新媽媽在生產後的24小時第一次下床活動,活動時同樣要注意腹部傷口,並逐漸增加活動量,避免發生腸粘連,或防止活動過少而導致下肢發生血栓性靜脈炎。
需要注意的是,新媽媽第一次下床活動時必須有親屬陪伴,以防體虛摔倒,並注意不要站立過久。如果新媽媽出現發燒、出血、心髒病、高血壓、嚴重貧血等情況,需要限製活動或推遲下床活動時間,具體時間遵照醫生安排。一般情況下,正常分娩的新媽媽在生產第二天就應當下床走動,這不僅有利於產後體力恢複、增加食欲,也有助於子宮收縮,促進惡露的排出及子宮複原。但應注意不要受涼,避免冷風直吹。也可以在醫護人員的指導下,每天做一些簡單的鍛煉或產後體操,以有利於恢複並保持良好的體形。生產一個星期後,新媽媽可以做些輕微的家務活,其主要目的是活動身體,如抹桌子、掃地等,但持續時間不宜過長,不應產生疲勞感,更不可幹較重的體力活,否則易誘發子宮出血及子宮脫垂。
幹幹淨淨坐月子
“月子”裏新媽媽的會陰部分泌物較多,每天應用溫開水或15 000高錳酸鉀溶液清洗外陰部。勤換衛生巾並保持會陰部清潔和幹燥。產後由於出汗多,要經常洗頭、洗腳、勤換內衣褲,保持皮膚的清潔。洗澡以淋浴為宜,以免髒水流入陰道內發生感染。新媽媽“坐月子”期間,吃的東西較多,吃的次數也較多,如不注意漱口刷牙,容易使口腔內細菌繁殖,患口腔疾病。過去,有不少女性盲目信奉“老規矩”——“月子”裏不能刷牙,結果“坐”一次“月子”毀了一口牙。新媽媽每天應刷牙1~2次,可選用軟毛牙刷輕柔地刷動。每次吃過東西後,應當用溫開水漱口。居室內要經常通風,室內溫度不可太高,也不可忽高忽低,避免將門窗緊閉。不論何時新媽媽都要蓋厚被的傳統做法是十分危險有害的,尤其是在夏季,極易造成中暑。
新媽媽應該盡早哺乳
分娩後乳房充血膨脹明顯,盡早哺乳有利於刺激乳汁的分泌,使以後的母乳喂養有個良好的開端,還有利於促進子宮收縮複原。哺乳前後,新媽媽要注意保持雙手的清潔以及乳頭、乳房的清潔衛生,防止發生乳腺感染和寶寶腸道感染。
性生活應該何時恢複
新媽媽在產後元氣大傷,合理安排夫妻生活,才能保證身體的健康和夫妻關係的融洽。
具體而言,惡露未幹淨或產後42天以內,由於子宮內的創傷麵尚未完全修複,所以要絕對禁止性生活。如果為了一時之歡而忘了“戒嚴令”,很容易造成產褥期感染,甚至造成慢性盆腔炎等不良後果。惡露較早幹淨的新媽媽,在恢複性生活時一定要采取可靠的避孕措施,因為產褥期受孕也是常見的事,應引起重視。
先別忙著做家務
產後不宜馬上做一些類似做飯、飯後打掃衛生等需要長時間站立的家務活。如果確實想活動,在廚房溫度適宜時,可在產後第三周,在別人的幫助下一點一點開始做起。
正式的掃除要在第四周以後進行,彎腰擦洗、掃除庭院要從第五周至第六周後循序漸進。使用吸塵器打掃也是如此。
體力恢複順利的新媽媽從產後第三周開始,可以用洗衣機洗衣服,用手洗要在第四周以後進行。
充分補充營養,遠離煙酒
新媽媽在月子期間應當充分補充營養,避免飲酒和吸煙。為了身體複原和哺乳的需要,新媽媽每日3餐要均衡攝取營養,這一點很重要。
產褥期所需的營養,1天需要2 500卡(10450焦),比平日多30%以上。要多吃含有蛋白質、脂肪、維生素的食品,鐵質含量豐富的食物也要多補充。
另外,為了保證乳汁充足,要充分補充牛奶、湯、果汁等含水分多的食物。大豆製品、動物肝髒等多種材料雜煮也是下奶的好食材。
在哺乳期間應當避免飲酒和吸煙,咖啡、紅茶等有刺激性的食物及辛辣食物不宜食用。
夏季坐月子先要防中暑
很多新媽媽趕在夏天坐月子,很容易發生中暑,而產後中暑通常會有下麵幾種類型:
(1)先兆中暑。開始時,新媽媽僅感覺口渴、多汗、惡心、頭昏、頭痛、胸悶、心慌、乏力等。
(2)輕度中暑。體溫上升、脈搏加快、呼吸加快、麵色潮紅、無汗、痱子多。
(3)重度中暑。體溫可達40℃以上,伴有昏迷、抽搐、嘔吐、腹瀉、呼吸急促、脈搏細數、血壓下降、麵色蒼白、瞳孔縮小等症狀,最終可因虛脫致呼吸、循環衰竭。即使搶救脫險,也可能由於中樞神經的損傷而留下嚴重的後遺症,故重在預防。
那麼,新媽媽如何防止產後中暑呢?具體有如下幾點:
(1)新媽媽居住的房間要注意通風,打開門窗,掛上竹簾,將床鋪放在室內避風的地方,不要讓對流的風吹著新媽媽。
(2)每天用溫熱水擦洗全身,有條件的可以進行淋浴,保持清潔,使汗腺通暢。既易於散發體內的熱量,又能預防生痱子。同時要經常洗頭,洗完後用毛巾盡量將頭發擦幹。
(3)衣著要適宜,並應寬大些,以利通風,此外,還應勤換衣服。
(4)要吃利於消暑的飲食。新媽媽出汗多,應該多喝些食鹽湯水,多喝些綠豆湯,多吃些西紅柿、青菜等。最好多吃些西瓜和水果消暑,不要盲目地忌口。
(5)新媽媽要有足夠的睡眠,適當地休息,以減少體力消耗,增強適應外界環境的能力。
冬季坐月子的小提示
冬季天冷,北方氣候比較幹燥,而南方則陰冷潮濕,坐月子需特別注意。
1勤洗澡,勤換衣
月子期間,由於新媽媽出汗較多,汗漬汙垢會弄髒衣物,所以冬季應至少3天洗1次澡。勤洗、勤換內衣,以保持身體和皮膚的清潔。洗澡時要用熱水,有條件的家庭最好開著浴霸,等浴室加熱至28℃左右再進入。如果洗頭,要用熱風吹幹或用浴霸烘幹後再出浴室。應穿著棉質內衣褲,避免穿著化纖類衣服。
2室內空氣要新鮮
冬季天冷,新媽媽分娩後身體虛弱,多因怕冷而不願開門窗。可是長期捂著,空氣中容易滋生細菌,這極不利於恢複健康。坐月子期間的新媽媽需要呼吸新鮮的空氣,而且寶寶也需要接觸新鮮的空氣,否則容易患感冒、肺炎等疾病。但要注意,通風時應將新媽媽與寶寶換到另一個房間,或蓋好被子、戴好帽子,不要讓風直接吹到母嬰。一般一次通風20~30分鍾,每天1~2次。
3不冷不熱的環境
新媽媽和寶寶所處的環境溫度要適中,一般25℃左右為宜。太冷,易使寶寶患上感冒,還易使冷空氣進入新媽媽尚未閉合的骨縫而易患風濕性疾病。
4不幹不燥的月子
北方冬季比較幹燥,太幹燥會使鼻黏膜受損、咽部發幹;南方冬季有些潮濕,影響皮膚排汗,使人感到呼吸不暢,且易產生細菌,危害母嬰。新媽媽和寶寶都處於身體虛弱時期,抵抗力差,極易生病,所以室內相對濕度以55%~65%為宜。北方最好使用加濕器來改善幹燥的現象;南方可以使用烘幹器,將母嬰的衣物、被褥、毛巾、浴巾等烘幹後再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