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熾焰火星(1 / 2)

轉眼,我在熾焰火星已經呆了一年多,不算一路遠途而來的三年多。

我離開卡娜絲和自己的孩子豆豆,都已經快五年。

期間,我抵達這裏後,就發回去一個小型的樣本采集飛船。

它可能會在明年上半年抵達沙羅曼的核心星域。

科技運輸船體的真空艙,攜帶著六千多種類原生生命基因,科技考察取樣飛船,隻有六十米長,電鰻魚的造型,超光速三節的飛行技能。

它會在智能導航中,用同樣的空間折疊技術尋道飛回去。

其餘的六百多萬的變異基因樣本就不用攜帶了。畢竟一個一立方體的真空箱,裏麵存放樣品試管一百隻,六千多種類原生生命基因就是六十個真空箱,一個很大的艙室就堆滿了。

六百多萬的變異基因樣本,那樣會用很大的飛船載回去,何況蟲群並不一定用得上這些基因。

在外漂流和科技考察是辛苦的,但是反過來也是一種人生和曆練。

尋找生命起源的初始,就得來到這裏,和這裏的萬千物種打交道。

研究和解析它們存在的條件和可能,推演生命的進化演變過程,完成高等級智能生命體的階段性形成曆程,這才是關鍵。

南部的地區,生命的群落更原始,更低等級。

這是因為南半球的日照明顯的比北麵的短三分之一時間。

所以這裏的生命循環周期相對而言漫長三分之一,許多不善於激烈運動的大懶蟲幾乎都生活在這裏。所以原生蟲體在這裏也是更多的。

在這裏尋找各種生命樣本的半年時間裏,我越是和智能機器人深入蠻荒的森林和洞穴深處,越是看到更多的原生蟲獸本體的存在。

收集整理這裏的龐大生命數據信息,是飛船星辰號終端數據計算機一直在做的事實。

隨機發現的任何信息和圖片,都是被這樣的立刻傳遞回去做好數據處理和備份。

我頭上戴的戰術頭盔成了科技視察的拍照設備了。

其實改進了攝像機的性能和幾種功能,用這種遠距離的傳送數據的辦法,給我節省了很多後期處理數據的時間。

一邊曆險,一邊收集整理,計算機一邊處理大量的數據信息量,等樣品采集回去,一個考察結果都已經出來了。這也是一種人機結合的高工作效率。

之前在原生蟲體星收集的鐵甲蟲基因、飛螳基因、蠱王蟲基因、刀螳蟲基因、腐屍蟲基因、跳跳蟲基因、小蜂蟲基因、蚰蜒蟲基因、幽冥蟲基因、屍王蟲基因、劍毛獸基因、毒蠍子基因、血凝蟲基因、變形蟲基因、變色蟲基因......這十幾種外,還增加了另外十幾種原生蟲獸的基因樣本。

這是令人很興奮的結果。

而且在此基礎上,變異成形的數百種基因也很優秀。

海洋的原生體基因也是很龐大的,這比陸地的原生蟲體基因多了幾乎幾十倍,總量為七百多的原生獸體基因比蟲體基因還要精純。

在這裏簡直是找到了寶。

一年......兩年,甚至於十年後,我才意識到,自己來到熾焰火星已經十年了,期間發回去樣本采集船三次以上,都是把新發現的獸體和蟲體新樣本,複製了一份完好的送回去。

但是這十年,我都沒有發現金色蠍子的蹤跡,即使和它樣子接近的多節甲蟲,我都收集了數百種,都沒有一種核姥姥說的型號大小,各種特征接近60%。

此刻坐在沙灘上,我們是打算離開熾焰火星,去附近的漁夫行星還有射手行星等幾十顆生命星球上去采集樣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