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孩子,更要懂孩子。人們常說,孩子的心靈就如同一張潔白的紙,在這張紙上畫什麼便呈現什麼,而圖上第一筆色彩的人就是父母。孩子能不能有一個美好的未來,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父母的教育是否正確。從某種意義上看,未來的競爭與其說是孩子之間的競爭,不如說是家長之間的競爭。
但是世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也沒有兩個孩子能在任何方麵完全一樣,所以不可能有一個萬能的優秀的教育方法。一句話可以讓一個孩子自卑很多年,卻可能激勵另一個孩子很多年,所以簡單地複製別人的教育是不科學的,隻有在耐心地觀察和體會自己孩子的特點後,才能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教子之路。
孔子在因材施教方麵就做得很好,值得廣大父母學習借鑒。
有一次,孔子講完課,回到自己的書房,學生公西華給他端上一杯水。這時,子路匆匆走進來,大聲向老師討教:“先生,如果我聽到一種正確的主張,可以立刻去做嗎?”孔子看了子路一眼,慢條斯理地說:“總要問一下父親和兄長吧,怎麼能聽到就去做呢?”子路剛出去,另一個學生冉有悄悄走到孔子麵前,恭敬地問:“先生,我要是聽到正確的主張應該立刻去做嗎?”孔子馬上回答:“對,應該立刻實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