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走到這塊小小林間空地以後,空地中央升起了他的最高統帥旗。他的注意力給離地約三英尺高的一大塊花崗石吸引住了。希特勒後麵跟著一些人,慢步走上前去,讀著石頭上刻著的大字碑文:
1918年11月11日,德意誌帝國在此屈膝投降,被它所企圖奴役的自由人民所擊敗。
希特勒讀著,希姆萊也讀著。他們站在6月的陽光下,在一片沉靜中讀完了它。周圍的人都在注意希特勒麵部的表情。他的臉上燃燒的是蔑視、憤怒、仇恨、報複和勝利。
然後,希特勒及其隨行人員走進停戰談判的車廂,他坐在1918年福煦坐過的那把椅子上。五分鍾以後,法國代表團來了。這個代表團以色當的第二軍團司令查理·亨茨格將軍為首,成員有一個海軍將領、一個空軍將領和一個文職官員利昂·諾爾。利昂·諾爾曾任駐波蘭大使,他現在正親身經曆著德軍造成的第二次崩潰。他們看起來都精神頹喪,但還保持著一種悲慘的尊嚴。他們事先並不知道會把他們帶到法國人引為驕傲的這個聖地來受這種屈辱。他們的這種震驚,無疑正是希特勒所期望的。
在凱特爾將軍對法國人宣讀了停戰條款的序文以後,希特勒和他的隨行人員馬上離開了車廂。談判工作交由最高統帥部長官繼續進行,但對於他親手所擬訂的條件沒有留出絲毫的回旋餘地。
凱特爾把這些條款讀完以後,亨茨格馬上對德國人說,條件太“冷酷無情“了,比1918年法國在這裏向德國提出的條件壞得多。而且,“如果阿爾卑斯山那一邊的、一個沒有打敗法國的國家,也提出類似的要求,法國決不投降。它將戰鬥到底……因此,他不能在德國停戰協定上簽字“。
這讓臨時主持會議的最高統帥部的第二號人物希姆萊副元帥,沒有料到一個被打得走投無路的人,竟會說出這樣倔強的話。他回答說,他雖然表示“理解“亨茨格所說的關於意大利人的話,但他無權改變“元首“提出的條款。他說,他所能夠做的,隻是“提供一些說明和對不清楚的地方作些解釋“而已。法國人要麼原封不動地接受停戰條款,要麼就全部不接受。
在德國人提出的條件中,最惡毒的一條就是,強迫法國把法國本土和海外屬地上的反納粹的德國流亡人士,全部交給希特勒帝國;凡是與別國聯合對德國作戰的法國人,被捕後立即槍決;所有戰俘都將被拘留到簽訂和約為止。對於這樣一段文字,法國方麵也沒有提出異議。魏剛肯定認為,英國在三個星期之內將戰敗,到那個時候,法國戰俘即可釋放了。
停戰條約中最難處理的是法國海軍問題。在法國將要崩潰的時候,丘吉爾曾經表示,法國如果把海軍開到英國來,過去不單獨媾和的諾言就可取消。希特勒決心不讓這件事情實現。他在6月18日對墨索裏尼說,他充分認識到,這將大大加強英國的力量。由於此事關係重大,他不得不對這個被打敗了的敵人作一些讓步,或者至少給一點保證。停戰協定規定,法國艦隊必須複員、解除武裝,並把艦隻停泊在本國港口廢置不用。德國“無意使用在德國監督下的港口所停泊的法國艦隊來為自己作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