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寫字必修課程。這次課程改革明顯忽視學生的寫字教學,再加上電腦的普及,人們普遍對漢字書寫不重視,學生書寫能力逐漸下降,能寫一手漂亮漢字的人越來越少,甚至於老師對學生寫字姿勢也不管不顧。漢字是中華民族先人的偉大創造,凝結著我們祖先非凡而卓越的智慧。漢字是中華文化的結晶,集中體現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是東方文明的象征。人們對承載著古老文明的漢字都不加以重視的話,對中國的記憶還有怎樣的情懷呢?針對這一社會問題,我們學校開設寫字必修課,一至三年級每周一節寫字課,每天下午第一節課前十分鍾寫字訓練,全體學生參加,語文老師負責。學校還有毛筆字興趣活動小組,美術老師負責。
3.口語表達必修課程。我們沙河一小從1985年開始第一個語文改革實驗是“注音識字、提前讀字”,共五屆畢業生參與實驗。這次改革對一小的影響是非常深遠的,也正是通過語文課堂教學的不斷改革,我們基本形成了沙河一小的語文教學風格。我們在語文整改實驗的基礎上,自己研發了《聆聽與分享》係列校本教材,一至六年級共12冊,重點內容就是“口語交際”。每周一個主題,語文課內三分鍾口語訓練,按組準備,人人發言,自主評價,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同時又切實提高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我們把它看作是為學生終身發展奠基的工程。
4.數學口算必修課程。計算是小學數學學科的一個重要內容,而在新課改中降低了難度和要求。但我們在實際教學中不能忽視這一內容。學生計算能力的差異直接帶來的是思維品質的差異。小學階段快速準確的計算不僅可以發展學生的數感,同時還能增強學生思維的邏輯性和靈活性。據此,我們於2008年組織數學教師編印了一套《口算直通車》教材,一至六年級共12個小冊子。利用每節數學課的三到五分鍾時間練口算,學生口算能力的提高直接帶來的是計算能力提高和數學成績整體上升。
無論是國學、寫字,還是口語表達、數學口算,無一不與人的基本生活技能相連,無一不與人的幸福生活相連。
三、挖掘校內外課程資源,開發個性化的選修課程
學校存在的價值便是教育人,而作為受教育者的學生並不是一張白紙,他們有各自的生活經曆、興趣愛好、情緒和情感體驗以及個性潛能發展的獨特領域和特點。因此,我們在強調統一性和共同要求的同時一定要為學生的個性發展、特長發展創造條件,開發個性化的選修課程。這就要求我們著力於學校課程的選擇性拓展與個性化重構,為學生共同基礎上的差異發展拓展空間。體育運動類的有足球、籃球、田徑、跆拳道。藝術類有“小鴻雁”民樂團,共有22種民族樂器,“慕喜雅”民族舞蹈團,“小百靈”合唱團,“巴根”繪畫社,“墨香”書法社。基礎型課程(國家和地方課程)和學科拓展型課程及體育、藝術類的選修課程相互關聯,相互促進,共同構成了沙河一小自己的課程體係,真正指向全體學生的全麵發展和興趣愛好促使下的個性發展。
基於人,為了人,發展人,努力辦適合每個學生發展的教育,讓校園帶給每個人快樂和幸福是沙河一小始終堅持的辦學理念,也是我們學校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我們將繼續在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指導下,堅持以兒童發展為中心的教育主張,書寫我們始終不渝的教育情懷,讓每個孩子在一小的六年影響他的一生,讓童年奠基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