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1章 讓我自己安排人生(1 / 2)

人類的精神與動物的本能區別在於,我們在繁衍後代的同時,在下一代身上留下自己的美、理想和對於崇高而美好的事物的信念。

——蘇霍姆林斯基

情景一:

廣州某高校學生一心想退學重考北京的大學,遭到父親極力反對。兒子一怒之下,竟持刀將父親刺死。最終,兒子因故意殺人罪被判處死刑,緩期兩年執行。更讓人震驚的是,事情過去大半年後,兒子仍對已過世的父親懷恨在心,他說得最多的一句話是:“我就是想殺死他,誰叫他老是胡亂規劃我的人生!”

情景二:

周女士的兒子明明今年20歲,已經高職畢業參加工作了。雖然明明學業上不理想,但是他為人非常正直,社會交往和生活自立能力強,又不乏上進心,一家三口親密無間其樂融融,周女士感覺無比幸福。

周女士認為,教育孩子,沒有什麼比培養他健全的人格更重要的。也許在其他家長的眼裏,明明沒有考上大學,是失敗者,但她從不這麼認為。現在在子女教育方麵,很多家長都遵從“讀書惟上”,在他們眼裏隻有分數,這其實是很大的誤區。如今是個多樣化的社會,條條大道通羅馬,隻要自己努力,都有成功的機會。“我的心得就是要喜愛孩子的愛好,感受他們的快樂,與他平等地交流。”

明明現在獨自在外工作,吃住都在建築工地,但他從未流露半句怨言,偶爾回一次家就搶著幫媽媽洗碗,打掃衛生。他現在也意識到學曆不夠,一邊參加專業培訓,一邊自學大專教材,非常刻苦。

父母必知

孩子的人生不能包辦設計

一位家長,她兒子上小學、中學時成績都一直很優秀,但自從進入大學後就與他人格格不入,也從不與父母溝通,最後學業一落千丈,畢業後找工作又接連碰壁。這使他們之間的隔閡更深了,直到最近半年才有所好轉。

“為什麼偏偏我們這一代的父母與子女會出現這麼大的鴻溝?”經過反複思考她發現,由於曆史原因,這一代父母可以說曆經了重重磨難,他們對下一代都寄予更高的期望,非常注重抓小孩的學習,卻忽視了對他們獨立、吃苦意識等人格方麵的培養。他們的下一代又大多數是獨生子女,現在這些孩子麵臨外界的誘惑、就業的壓力、家長的高壓……眾多矛盾集結一起,如果引導不好必然會導致孩子走向極端。

因此,這位母親認為,要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首先父母要提高認識,講究溝通技巧,應該引導子女的人生取向,而不是給他們設計好人生,培養他們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同時,社會也要為他們營造一個良好的環境。

教子坊

(1)家長愛孩子不必太“勤勞”

父母視孩子為掌上明珠,對孩子百依百順,孩子久而久之會變得任性自私,孤僻冷漠。他們一切以自我為中心,隻知道接受,不知道施與。歸根結底,“太勤勞”的愛會造成問題孩子的產生。

(2)與孩子平等溝通最有效

其實孩子從小需要培養獨立。父母隻要管孩子的安全,其他生活上的事,遊玩、學習都由孩子自理、自主、自我選擇,父母隻負責偶爾提醒和參謀。

父母的訓斥和打罵換來的大多是孩子對父母的失望和沮喪。父母最需要加強的是與孩子的有效溝通交流。父母應設身處地地站在孩子的角度換位思考,給孩子提供建議,為孩子解決實際問題。

(3)理解孩子真正的需求

孩子要求的物質條件父母都盡量滿足,但父母更應該知道他(她)們的內心到底在想些什麼。孩子需要的是在他(她)們感覺無助的時候,耐心的勸導和鼓勵;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孩子需要的是家長放手讓他(她)們去體驗生活。一旦遇到困難和挫折,他(她)們會自然而然地偎依在父母身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