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兒童教育從體育開始(1 / 3)

體育不僅是強身之育,也是強心之育。

人是環境的產物。因此,真正關心孩子的父母們,要以良好的生活方式,逐漸養成孩子的文明習慣。假如,父母總迷戀麻將、撲克,很難不對孩子造成消極的影響。不喜歡讀書的父母,若想讓孩子喜歡書同樣是困難的。

良好的生活方式有許多內容,其中體育鍛煉是不可缺少的一項內容。

研究表明,小時候不愛運動的人,長大了也很難熱愛運動。而不愛運動的人,生命質量自然會下降。

1994年秋天,我去南京拜訪了著名教育家斯霞。她寫了三句話贈我:“德育不好是危險品,智育不好是疵品,體育不好是廢品。”

多年過去了,這“三品”之說如警鍾一般,一直在我耳邊長鳴。令我深感憂慮的是,國家在改革開放中日新月異,而教育為什麼總在源源不斷地製造“廢品”呢?

有件事情我始終不解。1980年5月26日,鄧小平同誌書贈《中國少年報》和《輔導員》雜誌:“希望全國的小朋友,立誌做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識、有體力的人,立誌為人民作貢獻,為祖國作貢獻,為人類作貢獻。”這個“四有”新人的提法既符合少年兒童身心發展特點又有時代高度,所以備受歡迎。可是,後來“四有”中的“有體力”變成了“有紀律”,並成為幾乎是統一固定的提法。有紀律當然是萬分必要的。但是我認為,鄧小平同誌倡導“有紀律”主要是針對成年人尤其是青年人的,而倡導“有體力”是針對少年兒童的,這是根據不同群體的不同特點提出的不同要求。我們不應當強求一律,更不能丟了“有體力”這一新人的要素。

體育自然是強體之育,但它更是強心之育。更高更快更強,是人類麵對新挑戰的體質與精神的迫切需求,也是各民族為生存而競爭與合作的嶄新尺度。21世紀已賦予體育更豐富的內涵和更神聖的使命。

培養孩子成為體育人口。

當我在我的個人網站主持教育話題討論時,常有網友問我的家教得失是什麼。我坦言道:“最大的失敗是忽略了培養女兒的運動習慣。”

客觀說來,我並不是一個運動型的人,除了遊泳以外,幾乎沒有什麼體育愛好,更不具備運動特長。進入中年以後,為了健康,我堅持爬山和散步,並漸漸養成一種習慣。可是,每次當我約女兒登山時,女兒都幹脆地拒絕了,說:“登山?多沒勁呀!”

我回憶往事,發現在女兒幼年,雖送她進過遊泳班,卻未能堅持長久,而別的運動更是很少問津。久而久之,女兒與我一樣,習慣了安靜地讀書寫作,而不習慣運動。

每逢大考,如有體育項目,都成了女兒的難關。這時,她隻好“急來抱佛腳”,拉我陪她練仰臥起坐、立定跳遠和長跑。一次,她站在沙坑前,想著1.80米的距離,感歎說:“天呀,這麼遠?鬼才能跳過去!”

其實,女兒有運動潛能,經過突擊苦練,1.80米也跳過去了。但是,一旦通過考試,她便又把運動置之腦後了。

我注意到一項研究成果:一個人如果在童年時期不愛運動,長大了也很難養成運動習慣,這對生命的質量顯然會有不利的影響。我很慚愧,女兒未養成運動習慣,與父親的失職有關,因為在孩子的體育方麵,父親承擔特別重要的責任。我衷心希望廣大父親以我為戒,教育孩子從體育開始。據專家介紹,每周至少鍛煉三次,每次鍛煉不少於30分鍾的人,才算得上體育人口。作為父親應以身作則,並培養孩子成為體育人口。

體育絕非頭腦發達、四肢簡單,而是強心強誌之育。正如毛澤東在1917年寫過的一篇文章《體育之研究》,很深刻,他說:“體者,載知識之車,寓道德之所也”,“無體者,則無德智也”,車都沒有,你載什麼知識,你載什麼道德啊。所以毛澤東接著說:“野蠻其體魄,文明其精神。”

有一位媽媽帶女兒進健身房的勇氣是值得我們讚許的。

這位媽媽的女兒叫小娜,現在的她經常作為學校聯歡會上的主要表演者為大家表演健美操,渾身上下都充滿了活力與自信。

小娜不會忘記自己在14歲的時候,第一次跟媽媽走進健身房時的那種不自然,也害怕自己被人笑話的感覺。小娜從小體質就弱,用媽媽的話說是“吃藥長大的”,一到冬天就沒完沒了地感冒,請假休息吧,耽誤功課;不休息,也是什麼都學不進去。後來媽媽鼓勵小娜到健身房練習健美操。媽媽聽教練說過,健美操是一種有氧運動,能鍛煉人的心肺功能,提高人體免疫力;而且,通過訓練,媽媽自己也感到,健美操還是一種特別適合培養女性良好體態的運動,在當今社會的激勵競爭中,女孩子的外在氣質非常重要。所以,媽媽決定給小娜辦一張健身卡,每星期至少帶她來練一兩次。

剛開始練習時,小娜由於長時間沒有這麼大的運動量,渾身上下每一塊肌肉都是疼的。她很想放棄,但媽媽鼓勵她說:“這是正常現象,很快就會過去了。我都堅持下來了,你還不行嗎?”在媽媽的幫助下,小娜終於堅持了下去。久而久之,小娜竟然發現每次跳完健美操,感到身體特別暢快,再學習時也有精神了。令媽媽感到欣慰的是,小娜已經不再像以前一樣經常感冒,體質增強了很多。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明智的父母無不把體育放在首位。偉大的思想家魯迅先生就是這樣做的。他認為“野牛成為家牛,野豬成為家豬,狼成為狗,野性是消失了,但隻是使敵人喜歡,於本身並無好處”。說到人,魯迅說“我以為還不如帶些獸性”。魯迅唯一的兒子海嬰“健康、活潑、頑皮,絲毫沒有被壓迫得瘟頭瘟腦”。九一八事變後,海嬰被誤認為是日本孩子而挨了揍。可以說,魯迅教育其獨生子亦遵循“先獸其身,後養人心”的規律。

我以為,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體育應該是一切教育的前提,是一切教育的基礎。父母如何重視孩子的體育鍛煉,選擇適合孩子的運動方式?我的教育建議是:

如果您發現孩子不太合群,不習慣和同伴交往:您可以建議孩子選擇足球、籃球、排球以及接力跑等集體項目進行鍛煉。這些活動可以幫助孩子逐步改變孤僻的習性,適應與周圍的群體交往。

如果您發現孩子有些膽小、做事怕風險、容易害羞:您可以建議孩子選擇一些具有挑戰性的項目進行鍛煉,如遊泳、輪滑、拳擊、摔跤、單雙杠、跳馬、跳箱、平衡木等活動,這些活動大多要求人不斷克服害羞、膽小等心理障礙,戰勝困難。

如果您發現孩子經常猶豫不決、優柔寡斷:那麼就經常帶孩子參加一些例如乒乓球、羽毛球、網球、拳擊、跨欄、跳遠、跳高、擊劍等活動,這些項目對於鍛煉人的果斷性具有很大作用。

如果您發現孩子性情急躁,愛衝動:最好能多帶孩子參加下棋、打太極拳、慢騎自行車、射擊等需要考驗控製力的活動,這些活動有益於人穩定情緒。

如果您發現孩子的自信心不夠強:可以帶孩子參加一些如跳繩、俯臥撐、做廣播體操等活動。堅持鍛煉一個時期以後,您會發現,孩子的自信心得到了增強。

如果您發現孩子做事不能正常發揮,容易緊張:就多帶孩子參加一些公開的、激烈的體育比賽,鍛煉孩子冷靜沉著應對比賽的能力。

如果您發覺孩子好逞強、愛自負:可以選擇一些難度較大、動作較複雜的技巧、跳水、體操、馬拉鬆等項目進行鍛煉,也可以給孩子找幾個對手,讓孩子懂得“天外有天”的道理。

兒童教育應特別重視體育。

在人類文明史上,體育一直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偉大的古希臘哲學家亞裏士多德就認為,兒童的身體訓練要在智力訓練之前,即體、德、智這麼一個順序。

我在研究中日教育比較的時候有特別深的感觸,一個國家要強盛,就要特別重視體育。沒有體育的振興,就沒有國家的強盛。我發現一個很讓我驚訝的數字,你能不能想到,中國1990年普及小學教育的水平(97.8%),幾乎相當於日本83年前的水平,日本小學的普及率在1907年就已經達到97.3%。甲午戰爭發生前的1891年,日本小學教育的普及率已經超過50.3%;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前,中國的小學教育普及率最高的1946年也隻有20%,你可以看到這兩個數字差別是多麼大啊!我們不是在一個水平線上。但是,中國在公元前21世紀就有了學校,幾千年來日本都向中國學習啊,後來我們大大地落後了。日本民族振興,大力興辦教育,普及很快。

而且我還有這樣的一個驚訝,日本二戰戰敗之後,多困難啊,但是1954年,日本政府就頒布了一個《學生給食法》。什麼叫給食法?日本的中小學生每天中午可以吃上營養餐,其實在這之前他們就已經在吃了,普及率在96%以上,每個中小學生每天可以喝上一杯牛奶(200~300毫升)。大家可以想想看,今日之中國,有多少中小學生可以吃上營養餐,有多少個中國孩子可以每天喝上牛奶?丘吉爾稱讚日本的做法是“一杯牛奶可以強壯一個民族”。我們過去把日本叫做小日本,小日本喝牛奶喝得長高了。7~17歲的男女學生平均身高體重胸圍都超過中國孩子,胳膊比我們的粗,肺活量比我們的大,耐力比我們的強,你說這是不是較量?日本怎麼提供的營養餐?家庭交什麼錢呢?家庭交營養餐原料價格的50%,其他都是政府投入,用各種方法籌資。我們中國現在的營養餐,基本上還是市場運作,管理、監督不嚴,結果老出現學生中毒的事件。為什麼會中毒呢?企業經營營養餐是要賺錢的啊,他要降低成本,增大利潤,有人要發黑心財啊!2003年連續發生中毒事件,遼寧海城市就有3936名小學生中毒。

這是多麼令人擔憂的事啊!值得欣慰的是,有些父母開始運用亞裏士多德的方法,即家庭教育從培養孩子運動習慣入手。我的朋友康健先生就是一個範例。

康健是北京大學教授兼北大附中校長,他的兒子康康出生時,體重隻有5.2斤,令父母有些失望。於是,康健決定實踐他獨特的健康第一、體育為主的家教方針。

之所以把體育作為頭等大事,康健說:“原因有兩個,一是我的父母是醫務工作者,他們認為健康是一切的基礎,所以給我起名叫康健,反過來就是健康。在父母的熏陶下,我從小就養成了良好的衛生習慣,並熱衷於戶外活動。二是我很早就讀過洛克的《教育漫話》,他在教育中突出的特點是關注人的健康。給我印象最深的是,那個時代的人都意識到,無論做什麼工作,最重要的是要有良好的身體素質。”

從兒子剛會走路到初中畢業的十幾年裏,康健每天都帶兒子進行至少一小時的體育鍛煉,從未間斷。當兒子入學以學習為主要任務後,堅持運動碰到了不少困難。可是,康健依然認為,還是體育最重要。他說,提早為孩子在智力上做選擇,也就是學習琴棋書畫等特長並不明智,應讓孩子長大後自己選擇。

康康上小學高年級時,快放寒假了,學校裏有兩個訓練班要活動,一個是專業足球班,另一個是學校奧數班,康康隻能選擇一個。康康喜歡數學,也很喜歡足球,但他沒有勇氣到足球班去,因為足球訓練強度很大,而且要住宿。這時父母的態度就很重要。康健知道孩子在體力方麵不如別人,但他想讓孩子經受一下磨煉,知道普通人和專業運動員的差別。於是,康健鼓勵孩子上了足球班。那個假期令康康至今難忘,因為那是他經曆的最艱苦的日子,每天從早到晚,都在進行高強度的訓練。從那以後,康康覺得自己比以前更勇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