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乏安全感的孩子在成年以後,容易養成極端的性格。
周末的時候,我在電視裏看了一部紀實片,名字是《折翼的天使》,片中那個叫佳薇女孩的命運讓我久久不能釋懷:
今年20歲的佳薇在家裏排行老二,她有個哥哥和一個妹妹,從小就缺少足夠的關注和愛。父母把愛都分給了家裏唯一的男孩和最小的妹妹,使得佳薇夾在中間,受著不公平的待遇。父母對佳薇是極為暴躁的,家裏條件不是太好,佳薇高中輟學在家務農。同齡的朋友想和她一起去城裏打拚,可是佳薇害怕,沒有文化又非常柔弱的她很自卑。每次麵對父母的打罵,她都是退縮的,因為隻要她表現出“不服氣”,父親又是一陣毒打。
佳薇從不會反抗,她是那麼乖巧,甚至連父母給安排的親事也沒有推脫。可就在她結婚的前兩天,佳薇選擇了自殺。
“我不滿意,可我不敢說。”自殺未遂的佳薇雖然撿回一條命,卻落下了終身殘廢。
據鄰居反映,佳薇非常懦弱,即使是去雜貨店買東西,她都不敢主動跟老板談話,老板隻能看她的視線停留在什麼地方,問她是不是要什麼,她想說是,又不敢說,最後還是父親等急了,去雜貨店把佳薇領回來,自然又是少不了責罵的。
佳薇長期在父親恐嚇和威脅的語言中,已經變得極度懦弱,養成什麼都“不敢”的性格,美好的青春也在她缺乏安全感之中度過,喪失了獨立人格。
愛和安全感是人格健康的基礎。好的教育方式能幫助孩子成長,壞的教育方式則牽絆了孩子幸福。孩子是很敏感的,父母的一些問題會深刻引起孩子的心理變化,特別跟孩子是否有安全感相關聯。好的父母懂得遇事先穩定自己的情緒,在跟孩子的溝通法上不用威脅與回拒,給他們安全的成長空間。
我帶妮妮去朋友家玩,妮妮看到琳琅滿目的玩具很開心,很快就和朋友的孩子玩到一起了。我和朋友聊天時,無意中發現原本還興高采烈玩著的妮妮一臉失落地站在門口,我招呼她過來,然後問:“妮妮,怎麼不繼續跟小哥哥玩了呢?”妮妮小聲說:“他總是占著玩具不讓我玩,我不想跟他玩了,我們回家吧。”一聽妮妮這麼說,朋友很尷尬,到了她兒子的房間劈頭就是兩巴掌:“為什麼不給妹妹玩,你這孩子真自私,一邊待著去。”小男孩驚恐地退到了一邊,朋友又哄妮妮說:“去玩吧,他如果還霸占你的玩具,你就告訴阿姨,我教訓他。”妮妮又開心地去玩了,朋友的孩子眼巴巴地看著,動都不敢動。
我知道小男孩是害怕了,看妮妮的樣子,也是不會管這個小哥哥的感受的。我拿著糖果走到妮妮身邊,說:“寶貝,把這些糖果給哥哥吃好不好?哥哥也希望玩到玩具,你想個什麼辦法讓哥哥也能玩呢?”妮妮偏著小腦袋想了想,接過糖果遞給朋友的孩子:“哥哥,吃糖吧,我們一起玩,卡車是你的,拚圖是我的。”兩個孩子又重歸於好了。
我們讓孩子從小學會分享,學會體諒別人的情感,這是在一定基礎上的。像我朋友那樣帶有威脅的話語並不可取。有時,孩子不願意把東西給別人,這是很正常的現象,我們不應該強迫他。首先我們要懂得尊重孩子,再施加一些小技巧讓他轉移注意力,讓孩子覺得父母是信任我、愛我的,他們不會強迫我做自己不喜歡做的事情。等到孩子明白了這個道理,建立起安全感以後,我們就會驚喜地發現,孩子其實是很願意配合我們的。
需要提醒大家的是,親子關係是父母與孩子互相學習的道路,如何更好地溝通,如何用愛心締造美滿的生活,都是值得我們思考的。當我們的孩子長大以後,回望年少的路,感覺到溫暖和幸福,我們的教育才稱得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