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9章 美味語言,為孩子築起心靈防護牆(3)(3 / 3)

這個學生的話固然有單純之處,可也是大多數孩子的心聲,家長的嘮叨使孩子得到的不是尊重,反而麻痹了他們的心,使他們認不清自我。嘮叨的結果就是,真正有用的話孩子聽不進去,對什麼事都不以為然。嘮叨的主旨是什麼?就是不信任、不放心!

總想用自己的語言警示來改變孩子思維,這完全是錯誤的,人和動物一樣,都具備生存的本能。老鷹之所以能翱翔長空,是因為父母給了它們磨難,鍛煉出它們堅實的翅膀,成為了空中的王者。

而我們呢?往往用“嘮叨”的方式扼殺了孩子的本能,孩子沒辦法體會到獨立飛翔的快樂。

學生小惠的母親找到我,她像山洪暴發似的說起她的不易:“我家孩子挺聰明的,就是不會動腦筋,寫作業磨磨蹭蹭,還丟三落四,小小年紀就這樣可怎麼得了……”之後我和小惠溝通了一下,發現她也有自己的苦惱:“我在家無論做什麼,總是錯的多對的少,我媽總是嘮叨那些話,一點兒新意都沒有。”我建議小惠的母親讓孩子暫時住我家一段時間,她滿口答應了,還說:“這孩子離開我一年,我都不會想她。”

就這樣,小惠住進了我家,我發現她是個很自立的孩子,並不像她母親說的那樣一無是處。小惠獨立生活的第四天,她的母親出現在我的辦公室,開口就是一串問題:“小惠還好吧?她晚上睡覺愛蹬被子,會著涼的。她寫作業還是心不在焉嗎?她還挑食嗎?”似乎一天不嘮叨孩子就非常擔心。

“還是讓小惠回家吧。”她皺著眉頭,“我太不放心她了。”

問題就出現在母親的“不放心”上麵。小惠是完全可以獨立生活的,她的母親卻用“嘮叨”把她牢牢拴在自己的羽翼之下,覺得有一點兒囑咐不到,孩子就會犯錯,有一點兒批評不到,孩子的錯誤就會重犯。給孩子造成了心理疲勞。

要避免“嘮叨”,就要注意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批評的話不可以過多。指導不等同於嘮叨,嘮叨帶有指責和否定的味道,是反複單調的話語;而指導則是親切和言簡意賅的,它能幫助孩子獨立思考,使孩子心情舒暢。

聽同事跟我說,他以前教過一個叫小薇的孩子,自理能力很差。13歲的小薇是個從小在父母的嘮叨下成長的孩子,哪怕她已經做得很好了,父母還是忍不住多說幾句。比如班級組織春遊,母親就告訴她:“外麵太危險,你別輕易跟別人說話。”她去學校,母親又會反複地說:“好好學習,別隻顧著玩。”在家裏,父母更是把她的生活打點好,上學前反複跟她確認學習用品有沒有帶好。升初中軍訓的時候,教官規定每天早上必須半個小時內集合完畢,全班同學都能做到,隻有小薇不行,因為她總擔心該帶的東西沒有帶。分成小組做訓練時,小薇也總是最不懂得配合的,影響了小組訓練速度,小薇急得直哭。

是小薇父母的“嘮叨”,養成了小薇做事拖遝、不合群的性格。專家也說過,如果孩子生長在一個充滿了“嘮叨”的氛圍,很容易產生強烈的依賴性,不能完全獨立,不能擔當起責任。

聰明的父母知道要對孩子“放手”,從沒有太多的規矩規定做這個做那個,如果孩子沒有做好,家長首先不要流露出自己的失望,而是幫助找出問題原因,鼓勵孩子盡力而為。鼓勵之中,體現了家長對孩子的信任和尊重,自尊心是孩子健康成長的重要心理因素,培養和保護好孩子的自尊心是我們做家長的責任。如果孩子的自尊心受到傷害,那麼很可能產生強烈的自卑感。

我認識一位母親,她很懂得照顧孩子的情緒,從孩子很小時,就注意和她的情感交流。每天在孩子上床睡覺前,她都關切地問一問:“今天開心嗎?”孩子長大以後,形成了跟父母溝通的好習慣,有什麼不順心的事情都主動跟父母說。有了這樣良好的感情基礎,孩子就會很容易接受父母的勸告和建議,父母也不必費心嘮叨了。

“嘮叨”是不懂得情感交流的表現,隻有和孩子耐心的交流,才能讓孩子深刻體會到父母的愛。

我從多年教育孩子的經驗中總結出,要避免對孩子的嘮叨,自己要放下所謂的“家長架子”,學會換位思考。

朋友的孩子第一次參加夏令營的時候她很擔心,畢竟孩子還小,不懂得照顧自己,她叮囑了一番:“吃東西要注意衛生,太晚了別出去亂跑,別單獨行動,遇到危險要冷靜……”怕他記不住,朋友又重申了好幾遍,孩子一臉不耐煩,說:“媽,我又不是小孩子了,知道怎麼照顧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