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中學的蒙蒙喜歡寫作,她在課餘時間經常看散文集或者一些名家寫的書,被爸爸發現以後,全部沒收了,還說她看這些沒用的書影響學習。
“我根本沒法跟他們溝通。”蒙蒙說,“他們不懂得顧及我的感受,把我當個機器一樣,拚命讓我學習,逼著我吃營養品,說是補腦,我都快瘋了。”
和蒙蒙一樣困惑的孩子其實有很多,我喜歡上網瀏覽一些教育網頁和論壇,有一次在瀏覽網頁時,我無意間在某個中學論壇上看到有個孩子這樣寫:“我每天回家都要跟爸媽詳細報告今天學習了哪些課程,在學校的表現怎麼樣,然後才可以回房間。爸媽從不關心我的生活,隻關心我的成績,除了問問我的學習情況,其他的一概不管。昨天高年級的學生把我的錢搶走了,我根本不敢跟他們說,他們隻會很生氣地罵我沒用。我受夠這樣的日子了,為什麼我有這樣的父母?”
顯然,以上的家長都犯了同一個錯誤,就是沒有平等地對待孩子,沒有平等地用語言跟孩子交流。家長的“權威”給孩子帶來很大壓力,造成了孩子的逆反心理,慢慢地對家長的積怨很深。
孩子需要我們更多的關愛,需要我們把他們當成朋友一樣平等對待。如果我們能多對孩子表達出親情,孩子也會尊重和信任我們。
有的父母事無巨細,大事小事都替孩子辦好;有的父母在孩子追求獨立時妄加責罵,批評孩子任性、不懂事,這不僅引起孩子的抵觸情緒,傷害和父母的感情,更壓抑了孩子的獨立性格,變得依賴性很強。
這裏要說說父母的語言技巧,在跟孩子說話時,要盡量避免“你為什麼”“你必須”等口氣強硬的句子,應該多用溫婉的詞語,比如“如果”“試一試”“或者”等。
我們同學聚餐的時候,有個同學講起了她認識的一個朋友,那個朋友跟孩子說話的態度讓她大為稱讚。
這位父親周末要和妻子單獨外出,說服年幼的兒子安心在家等候很困難,於是父親蹲下身,對兒子說:“親愛的先生,媽媽陪了你一周,很辛苦,她是不是應該休息一下呢?”
“是的。”兒子點了點頭。
父親笑著說:“那我可以有這個榮幸讓媽媽陪陪我嗎?順便也讓媽媽輕鬆一下。”
兒子說:“那好吧,你什麼時候把媽媽還給我呢?”
“如果你聽話,睡覺之前媽媽就回來了。”父親思考了一下說。
“嗯,你把她帶走吧,要照顧好媽媽。”
“我會照顧好她的,謝謝你,乖寶貝,你真是懂事的好孩子。”
孩子和父親交流中,父親用委婉的、鼓勵的話保護了孩子的自尊心,讓孩子感覺到自己是個大人了,有和父母同等的地位,因此控製住情緒,不想讓父母失望。
平等的語言交流能在孩子和父母之間架起一座橋梁。通過觀察我發現,給孩子更多的主動權也是增進親子交流的好方法。
鑫鑫放暑假了,他坐到正看書的我身邊,說:“不知道能不能過一個自己心目中的暑假。”我心裏暗笑,兒子肯定話裏有話。
我問:“你心目中的暑假是什麼樣子的呢?”
“當然是好好放鬆了,每天學習那麼累,好不容易放假了,先玩個幾天幾夜再說,不過——”兒子把話題一轉,“我統計了一下,大多數同學都要補課,家長還給報了輔導班。”說完,他試探地看著我。
我放下書:“你認真安排一下暑假時間吧,最好做個表格,我幫你研究研究。”
“媽媽,你是說我可以自己安排暑假?”兒子掩藏不住驚喜。
“當然了。”我笑,“你長大了,我相信你能安排好的。”
兒子給我敬了一個軍禮:“媽媽萬歲!”
我希望鑫鑫過一個自由的暑假來緩解學習壓力,讓他自己安排時間,能鍛煉他的自主性和獨立思考的能力。過分的束縛不利於孩子健康成長,當然,這種自主不是說什麼事都要孩子去麵對,而是讓他感受到自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父母是平等對待他的,是尊重他的。
有個專家說:“要做孩子的玩伴、知己、智囊。”這3項都是基於平等的地位上的。
怎樣做孩子的玩伴呢?例如在送孩子去學校的途中,可以找一些不同的話題與他聊天;休息時間可以跟孩子一起看書、看電視等;趕上節假日,征求一下孩子的意見,允許孩子自主選擇自己想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