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南方周末》新聞特稿的采寫特點及發展趨勢(1 / 2)

科技傳播

作者:馮威,汪琴,鄭濟飛

摘 要 《南方周末》(以下簡稱南周)特稿是中國式特稿典範。本文從采訪視角、寫作語言、敘述方式等角度對南周特稿的采寫特點進行了深入地分析,總結了南周特稿內外部發展的局限性,進而從宏觀和微觀兩個方麵探究了南周特稿的發展趨勢。

關鍵詞 南方周末;特稿;采寫特色

中圖分類號G2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2)58-0001-02

1 南周特稿的采寫特點

1.1 畫麵性的采訪視角

南周特稿的采訪與其他采訪究竟有什麼不同呢?與一般新聞采訪走的程序似乎一樣,南周特稿的采訪是去采訪一個一個的畫麵。采訪為著畫麵而去,圍繞畫麵進行,獲得的也是一個一個的畫麵,寫作就是奔著這些畫麵進行剪輯,這也就是新聞報道中所強調的形象思維。因此,記者的采訪視角決定了特稿的成敗,在沒有紮實的畫麵采訪的情況下,即便某個記者擁有生花妙筆,寫出唯美動人的描述也違背了特稿的本質——真實。南周特稿的記者帶有所供職媒體的特性,細節中摻雜著記者的價值觀、人生觀、生活閱曆、態度、性情等,在傾聽中開始還原畫麵。

1.2 冷靜自製的寫作語言

南周特稿以語言之美,重視細節寫作,運用逼真的細節描寫,揭示事物的本質。通過細致入微的細節白描,生動、傳神地傳達事實的真相,給受眾營造想象的空間,打動人心。

例如《“犀利哥”正傳》中:“年輕人的消失,村口的籃球架斑駁得像根拋棄的遺物,守在它身邊的圍牆上,殘留著一行業已剝落的標語,‘團結全黨全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這些對主人翁生活環境的細節描寫,隱喻了犀利哥的真實生活。透過這些冷靜的細節描寫,讀者在閱讀過程中產生一種審美情趣的同時也能感受到現場氛圍。毫無疑問這種語言的魅力,純粹隻依靠圖像是無法達到的,因此在討論南周特稿寫作的時候,有必要將其寫作語言進行剖析。

1.3 高度的文學敘述方式

南周特稿以會講故事著稱,其娓娓道來、冷靜克製、別有風味。倒敘和插敘的大量使用,容納豐富了更多的信息;把一個連續的故事變成很多個前後銜接的故事。同時,運用場景變換,視角的變化以及特殊結構,比如在《車陷紫禁城》中,記者親曆一輛出租車在北京的一個下午的遭遇,借此突顯北京交通擁堵狀況。這種將文學化敘事方式運用在特稿中,在接受受眾讚美的同時,也引起了同行的質疑:在新聞報道中,高度文學化無疑在加強主觀判斷,而這種判斷性敘述是否可以。

不過需要強調的是此處所論證的高度文學性的敘事,指記者在大量事實的基礎上,運用文學化敘事技巧傳達文字的感染力,而非虛張聲勢的誇大,真實依舊是它的靈魂。

2南周特稿的局限性

2008年以後,南周對特稿的探索漸漸式微,南周將大部分精力用於提高對調查、觀察、解釋性報道的追逐。出現這種狀況的原因由兩部分構成:內部因素和外部因素。

就南周內部來說出現兩種惡性循環的局麵:缺乏能寫特稿的記者;缺乏好的特稿作品。

隨著李海鵬等當年聲名鵲起的優秀特稿記者的離開,南周內部能夠達到優秀特稿寫作水平的記者少之又少。這主要由於特稿除了要求記者具備一般新聞體裁的采寫能夠要求外,更要擁有出色的洞察力和卓越的文字掌控力。特稿記者的缺乏是導致難以出產好的特稿作品的直接原因,但是好的選題是成就好特稿的基礎,這種可遇不可求的狀況也就導致好特稿一度難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