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9章 成就動機:嗬護孩子的成功欲望(1 / 2)

在孩子成長的道路上,孩子的成就動機是促使他們成功的原動力。因此父母一定要注意培養、嗬護孩子純真的成就欲望。

著名心理學家麥克裏蘭曾經就這一成就動機問題做過深入的研究,他發現:具有強烈成就動機的人追求的是個人成就,他們極想把事情做的比以前更好、更有效;他們能夠為解決問題的方法本身承擔責任;他們喜歡設置有中等挑戰性的目標。當一項任務的成功的可能性為50%時,他們的成績最好。

心理學家阿特金森在一項經典實驗中證實了這一點。他在實驗中把80名大學生分為四組,每組20人,給他們一項同樣的任務,對第一組學生說,隻有成績最好者(1/20)能得到獎勵;對第二組學生說,成績前5(1/4)名將會得到獎勵;對第三組學生說,成就前10(1/2)名可以得到獎勵;對第四組學生說,成績前15(3/4)名都能得到獎勵。

結果是成功可能性適中的兩組成績最好,成功概率太高或太低時成績下降。第一組大學生都認為,即便自己盡最大努力也極少有可能成為第一名,而第四組大學生一般認為肯定在前15名之列,於是這兩組學生都認為無需努力了。研究表明,最佳的成功概率是50%左右,因為大多數學生認為,如果盡自己努力,很有希望獲得成功;如果不努力的話,就有可能會失敗。

所謂成就動機,是指個體追求自認為重要的有價值的工作,並使之達到完美狀態的動機,即一種以高標準要求自己力求取得成功的動機。具有這種動機因素的孩子,就能刻苦努力,戰勝學習中的種種困難和障礙,取得優良成績。因此,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如果想要孩子自覺地去為自己的目標奮鬥,就需要培養、嗬護孩子的成就動機。

心理專家解析:讓孩子自己依靠自己

心理學家研究發現,成就動機高的孩子在生活中往往具有獨立的見解,能夠抵製不可靠的意見,做事情很容易取得成功。另外,在做事情的過程中,他們總是能夠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克服一切障礙,將自己的潛能發揮到極點。而成就動機低的孩子,他們自信心不足,認為自己的能力欠缺;而在設置目標的時候,他們又往往設置一些不切實際的目標,可因為不付出努力,導致一次又一次的失敗。其實,孩子的成就動機是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培養出來的,最主要的一點就是父母一定要讓孩子學會自己依靠自己。在這個問題上,中國父母的做法就不及外國父母的做法:

例如,同樣是孩子摔跤,中國的父母看到孩子摔跤了會飛奔過去,小心地扶起孩子;有的父母為了安慰孩子,甚至會跺地,踢石塊。而外國的父母看到孩子摔跤,則往往是不屑一顧,該做什麼還做什麼。結果呢,中國的孩子看到父母來勢凶猛,以為出了什麼事,本來沒有哭的也會大聲哭起來;而外國的孩子呢,看到父母不屑一顧,就認為摔跤很正常,反而會不好意思地朝父母看看,然後一個人爬起來,繼續玩自己的。

長此以往,中國孩子留了永久的後遺症,學會了推諉責任,不管什麼問題,都條件反射似地以為“這不是我的錯”。再者,他們無法建立自我保護意識,不知道如何防止重蹈覆轍,下一次照樣還會摔。更為重要的是,孩子學會了無需用自己的努力和智慧來克服障礙,追求成功,他們認為遇到困難,會有人兜著。可想而知,他們哪裏會有成就動機。而外國的孩子呢,他們知道不管做什麼事情,都必須依靠自己的力量,這樣才能克服障礙,把事情做好。如此一來,他們的成就動機也就變得很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