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獨生子女的父母要先自省(1)(1 / 3)

今天的獨生子女好像越來越不好教,越來越不聽父母的教誨。這是結果,原因在哪裏?這是獨生子女父母首先應該考慮的。也就是說,獨生子女的父母要先自我反省。

反省1:首先要做學習型父母

孩子的學習是所有父母都最為關心的事情,而也正如英國教育家斯賓塞所說:“怎樣使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父母扮演了一個重要角色……”斯賓塞要求,父母必須要“身體力行”。這就是說,如果想要孩子學習好,父母自己首先就要做學習型的父母。

媽媽喜歡打麻將,經常邀朋喚友來家裏打上幾桌,而專心於打麻將的媽媽自然也就沒空理9歲的嘉嘉。

有一天,媽媽連輸了兩把之後心情很不好。她一回頭,正好看見嘉嘉在客廳裏看動畫片,她立刻吼道:“看什麼看?寫作業去!”嘉嘉很不情願,但媽媽衝她一瞪眼,她有些害怕,隻得回了自己的屋子。可坐在書桌前,聽著外麵的吆喝聲,嘉嘉也根本塌不下心來……

媽媽自己都在麻將桌上“拚殺”,又有什麼資格硬要求孩子去學習呢?孩子能安心去看書嗎?在很多地方,父母的榜樣作用都會對孩子產生很大的影響。如果想要讓孩子熱愛學習、專心探索,父母自己首先就要抱有對知識的渴望,並不斷努力學習;如果父母自己都厭惡學習,而且還有很多不良嗜好,那麼孩子在這種家庭環境的熏陶下也不可能會好好學習的。

因此,父母對待學習的態度將影響孩子的學習態度,要想孩子學業有成,父母必須要學會並努力成為學習型的父母。那麼,具體該如何做呢?

首先,放下架子。“活到老,學到老”是值得稱讚的事情,不要認為被孩子看見自己居然還在看書學知識就是什麼有失權威的事情,父母這樣的好學精神恰恰能打動孩子,使他也具備好學的精神。

其次,做孩子無聲的榜樣。父母沒必要說明,也沒必要專門說“你看我都好好學,你為什麼不學”之類的話。在孩子麵前,父母隻要順其自然就好,該看書的時候看書,少一些無聊的娛樂活動,孩子自然會受到感染。

第三,要有鑽研的態度。隨著時代的發展,知識會越來越多,為了更好地教育孩子,父母也要跟上時代的發展,努力學習新知識。父母不見得什麼都學得很精,但隻要刻苦去學、認真鑽研,這種精神就能給孩子以很好的啟迪。

第四,不做“想學型”父母。買教育書、聽報告、進行谘詢、尋找專家,有些父母看似學習熱情高漲,但他不過是為了讓孩子能好好學習而自己不得不“想要學習”。這樣的做法不會有什麼好效果,與其“為了讓孩子好自己才去學”,倒不如“自己主動學讓孩子感受榜樣力量”。父母的主動學習是會給孩子帶來動力的。

反省2: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與形象

美國著名教育家斯特娜夫人說:“孩子是父母的影子。為了培養孩子的品德,父母的行為要自慎,要處處給孩子作表率。孩子好的行為或壞的行為都是父母教育和影響的結果。”其實很多時候,孩子就是父母的“翻版”。

小為從一進小學開始就很不招人喜歡,他穿衣邋遢、滿口髒字,同學們都不願意和他做朋友。後來,老師針對這個情況去進行家訪,這才發現小為的“病因”。

原來,他的父母平時生活就很是懶散,家中也十分髒亂。父母兩人說話也總是不良用語一大堆,難怪小為養不成好習慣了……

再來看這樣一個故事:

一位父親愛喝酒,一天他剛走到酒館門口,無意間回頭卻發現自己6歲的兒子就跟在身後,兒子說:“爸爸,我在沿著您的足跡走呢!”這位父親猛然醒悟,決心再也不喝酒了。

孩子就是一張白紙,父母所營造的家庭環境就如染缸。所有父母都該好好想一想,到底要讓孩子被熏染成什麼樣的顏色呢?是烏煙瘴氣的灰色?還是中正剛直的紅色?

父母應該是要有自覺意識的,自己的儀表形象、言行舉止,是時刻都被一雙純淨透明的眼睛盯著的。想要孩子成為衣容得體、舉止大方、形象健康的人,父母就要做好表率。

這個表率,其實做起來也不難。

首先,父母要時刻注意自己的個人禮儀。個人禮儀,包括個人儀表、儀容、言談、舉止、待人、接物等許多方麵。雖然都是日常生活中微不足道的小事,但是,小處見大,父母也不要忽略這些細節,要給孩子樹立一個積極向上的模仿榜樣。

其次,別讓孩子受到某些不良儀容或言行的影響。表麵看來,孩子看了什麼學了什麼是他自己的事情,但是父母的榜樣作用卻是在給孩子的內心建立一個指揮棒。所以,對於社會上一些所謂“非主流”的行為,父母自己就要先拒絕,然後再培養孩子正確的審美觀。另外,某些電視綜藝類節目中的“另類”形象,父母自己不要看不要學,不去做過多的關注,孩子自然也就不會對那些東西感興趣。

反省3:加強修養,重視提升品德

《弟子規》開篇這樣說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這段話的意思,就是要求一個人首先要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其次要謹慎言行,誠實守信。要能博愛大眾,要能親近有賢德的人。做到這些之後如果還有時間精力,那就可以去多學習一些文化知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