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如此對待媽媽,確實可怕。但問題的起源在於媽媽的權利喪失,甘願為子女當馬牛,直接導致家庭教育失敗,導致了孩子自私、任性而且霸道的性格。
由於許多父母沒有認識到孩子吃獨食的危害,覺得吃獨食沒什麼大不了的,其實孩子吃獨食的後果很嚴重。
現在,很多父母“先孩子之憂而憂,後孩子之樂而樂”,他們節衣縮食,可是看著孩子吃好的穿好的玩得痛快,父母比自己享受還要陶醉。可是他們沒有意識到,他們在為孩子無條件付出的同時,也使孩子養成了自私、任性、驕橫、懶惰、狹隘、霸道,缺乏責任心、缺乏愛心和同情心、不關心他人等不良品行。
一項調查表明,當今的中小學生明顯表現為自私和責任心差,他們以自我為中心,而對父母缺乏應有的關心。調查發現,有278%的中小學生不知道父母的愛好。調查中還發現,有100%的中小學生知道自己的生日,而有333%的中小學生不知道父母的生日,他們關心自我、重視自我的程度早已超出了他們應盡的責任和義務。他們把父母為自己的付出看做是天經地義、理所當然的事情,而體會不到父母養育他們的艱辛。
父母“有了孩子,沒了自己”,到頭來換來的卻是孩子心中“隻有自己,沒有父母”。撫養出這樣的孩子,做父母的難道不痛心嗎?然而這又是父母、家人自身的過錯造成的惡果。
我國老教育家劉紹禹曾經說過:“不要太關心兒童。”“太關心了容易養成孩子相反的自我中心心理,結果變成自私自利的人。”
有一位8歲的小女孩在日記裏寫道:“爸爸媽媽都說我是太陽,可是我寧願做星星。因為星星有好多好多朋友。”星星不會孤獨,星星會互相關心、互相愛護,努力發出自己的光彩,照亮自己,也照亮別人,共同組成美麗而迷人的星空,這不正是我們所期望的孩子們手拉著手,互助友愛,建立充滿愛的世界嗎?
孩子的自私在家庭裏也許不容易看到,但來到一個集體裏,就非常分明。自私的孩子總怕自己吃虧,也絕不讓自己吃虧。勞動時總是揀輕的活幹,把髒活、重活給別人;發新書時,把好書留給自己,把破書留給別人;出去坐車時,他總跑在最前頭搶占最好的座位,不管老師在那裏站著,體弱多病的同學在那裏站著。關心他人的孩子卻恰恰相反,他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而是別人。他不怕吃虧,樂於助人。
久而久之,就會養成無私奉獻的善良品性。自然也會得同學及夥伴的敬重和喜愛。這對孩子今後的品格塑造以及人生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
[育子心得]
1引導孩子從深處認識問題,讓孩子深刻認識到自私的危害。
2讓孩子分擔合適的家務勞動,要讓孩子感到家庭成員之間都是相互依存的,應當互相關心、互相愛護,好東西大家都有份,不允許獨霸。
3讓孩子積極參加集體活動,教育孩子在集體活動中團結友愛、勇挑重擔,幫助孩子克服狹隘自私、害怕吃專職的思想。
4鼓勵孩子在同學和鄰裏中結交朋友,逐漸學會關心他人。
[名人語錄]
在沒有明智的家庭教育的地方,父母對孩子的愛隻能使孩子畸形發展。這種變態的愛有許多種,其中主要的有:嬌縱的愛,專橫的愛,贖買式的愛。
——蘇霍姆林斯基